古寺荒村遮碧岑,瀑声寒注涧溪浔。
不须留白为云气,荟蔚平林自作阴。
古寺荒村遮碧岑,瀑声寒注涧溪浔。
不须留白为云气,荟蔚平林自作阴。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幽深的山水画卷。首句“古寺荒村遮碧岑”,以古寺和荒村作为背景,勾勒出一片古老而荒凉的景象,碧岑则赋予了画面一种深邃的绿色层次感,仿佛是大自然的深呼吸,将人带入了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
接着,“瀑声寒注涧溪浔”一句,通过瀑布的声音与寒冷的气息,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静谧与清凉,瀑布从高处倾泻而下,注入涧溪之中,形成一幅动态与静态结合的画面,既有视觉上的冲击力,又充满了听觉上的韵律美。
“不须留白为云气,荟蔚平林自作阴。”这两句则是对画面的进一步深化。诗人巧妙地运用留白的手法,暗示了云气的存在,但并不直接描绘,而是通过“荟蔚平林自作阴”来表现。这句话中的“荟蔚”形容树木茂盛,自然地形成了阴凉,既是对前文瀑布、涧溪的补充,也展现了自然界中云气弥漫、树木成荫的和谐共生之景。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营造出一种静谧、深远的意境,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古寺荒村之中,感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神秘。
老倒杨岐没脑门,行藏驵侩许谁论。
碧云深处问端的,他是他家九世孙。
出岭超方,九上三到。
一槌便成,未是性燥。
诵过水偈,闻色空义。
搅炒肝肠,睡不成睡。
棒头领旨,句下明宗。
夜半鳌山,如鹤抛笼。
象骨岩高,中有鳖鼻。
千五百人,中伤者几。
三毬并辊,大用全提。
石火莫及,电光罔追。
大地撮来,如粟米粒。
今昔行人,看之不出。
望州乌石,日炙风吹,万福曾郎,眼戴双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