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怀隐德,奄忽委容仪。
壑记藏舟后,斋经撤瑟时。
刍闻徐孺奠,碑见蔡邕辞。
赠秩兼名里,哀荣并在斯。
平生怀隐德,奄忽委容仪。
壑记藏舟后,斋经撤瑟时。
刍闻徐孺奠,碑见蔡邕辞。
赠秩兼名里,哀荣并在斯。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的一生及其身后之事,充满了对逝者的缅怀与敬意。首句“平生怀隐德”,开篇即点出这位隐士一生秉持的高尚品德,他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远离尘嚣,过着简朴而纯粹的生活。接着,“奄忽委容仪”一句,以一种淡淡的哀愁,描述了隐士最终离世,面容安详地与世长辞的情景。
“壑记藏舟后”和“斋经撤瑟时”两句,运用了两个生动的典故,分别指代了隐士去世后人们在山涧中为他举行葬礼,以及在斋堂中诵读经文、撤去乐器,以此表达对他的哀悼之情。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人们对逝者的深切怀念,也体现了古代社会中对于死亡的庄重态度和对先贤的尊敬。
“刍闻徐孺奠,碑见蔡邕辞”则进一步深化了对隐士的纪念。徐孺是东汉时期著名的隐士,蔡邕则是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这两句提到,人们像徐孺一样为隐士举行了祭奠仪式,蔡邕则留下了碑文,以此来铭记这位隐士的生平与贡献。这样的描述,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历史感,也表达了后人对先贤的崇敬与追思。
最后,“赠秩兼名里,哀荣并在斯”总结了隐士的一生及其死后受到的尊崇。这里的“赠秩”指的是朝廷给予的荣誉或职位,而“名里”则是指在家乡或社会上留下美名。“哀荣”则包含了哀悼与荣耀两层含义,既是对逝者生前品德的赞扬,也是对其逝世后受到的尊重与纪念的肯定。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对一位隐士一生及其身后事的深情回顾与赞美,充满了对道德品质的崇尚和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愁恨余生,误了春花又秋月。
赖典衣沽酒,琴边得趣,提壶酬影,胸中无物。
杯冷肠初热。
槎枒事更难慰贴,醒耶醉欲饮还停,与商量暮天雪。
年去年来,芳樽迎送,知春甚时节。
趁冻云笼屋,仍倾余酝,萧斋罢卷,堪烧残叶。
无语江山暝,人间世化为梦蝶。
陶然去,一觉间眠,算今生是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