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海重闻有太公,莺花千里送归鸿。
因看练影临吴苑,又带琴声过鲁宫。
南极一星辉岱麓,高岗三凤瑞河东。
方知碧落旌幢会,即在鸣珂里第中。
表海重闻有太公,莺花千里送归鸿。
因看练影临吴苑,又带琴声过鲁宫。
南极一星辉岱麓,高岗三凤瑞河东。
方知碧落旌幢会,即在鸣珂里第中。
此诗以“送宋封公归齐”为主题,董其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送别场景的壮丽与深情。首句“表海重闻有太公”,借用了姜太公的典故,寓意宋封公如姜太公一般,功勋卓著,声名远播。接着“莺花千里送归鸿”,以莺啼花开的春景象征着对宋封公归途的美好祝愿,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送别的热烈氛围。
“因看练影临吴苑,又带琴声过鲁宫。”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送别场景的雅致与庄重,通过“练影”和“琴声”这两个意象,既体现了对宋封公才情的赞美,也暗含了对其即将前往之地的文化底蕴的敬仰。吴苑和鲁宫分别代表了吴国和鲁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以此来衬托宋封公的归途充满了文化的光辉。
“南极一星辉岱麓,高岗三凤瑞河东。”这两句则将送别的场景提升至更为宏大的自然与历史背景之中。“南极一星”象征着吉祥与希望,“岱麓”则是泰山的别称,代表了崇高的山岳与深厚的历史积淀。“高岗三凤瑞河东”则以三只凤凰降临高岗,预示着宋封公归来的祥瑞与荣耀,同时也暗示了河东地区对宋封公的欢迎与期待。
最后,“方知碧落旌幢会,即在鸣珂里第中。”这两句表达了对宋封公归来的热烈欢迎与期待,碧落象征着天堂或极乐世界,旌幢会则意味着盛大而庄严的迎接仪式,鸣珂则是古代贵族出行时马蹄踏地发出的声音,这里用来形容宋封公归来的荣光与威仪。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寓意,不仅描绘了一幅送别图景,更蕴含了对宋封公个人成就与品德的极高评价,以及对其未来前程的美好祝愿。
独酌新丰,任疏放、从人不识。
还只是、旧时把酒,秋风狂客。
颠倒天吴归短褐,风涛岁月头将白。
笑平生、尽有气如虹,难教屈。也不学,悲弹铗。
也不作,谭扪虱。共梅花心事,岁寒冰雪。
眼底山川徒历遍,胸中史记无雄笔。
合归来、依旧饭吾牛,歌明月。
刬地香尘,称东风驰骤,红袖翩跹。
和裙自穿玉镫,忙似秋千。
画桥高处,约金鞍、递出香肩。
轻笑语,风流欲逞,窥人佯坠丝鞭。
透额罗松宝髻,似明妃画里,卸却貂蝉。
追随暖香暗度,一缕轻烟。
朱门日暮,料葳蕤、重锁婵娟。
且共向,春光骀宕,挥缰莫惜遗钿。
六桥如画,看地雄两浙,人骄三楚。
谁隔荷花,听水调、兰棹采莲船去。
鹤舞盘云,虹消歇雨,一缕南山雾。
冷香凝绿,嫩凉生满庭宇。
犹记醉客吹箫,自苏郎去后,别情无数。
明月天坛尘世远,青鸟替人传语。
玉解连环,书裁折叠,没放相思处。
裴公亭上,诗来还是怀古。
兴废荣枯,终不改、江山千古。
笑当日、龙争虎战,一丸淮土。
世乱分屯维重镇,国亡守死无降旅。
到如今、贡赋甲东南,输天府。鸿与燕,千帆度。
蝇与蚋,千家聚。有豪雄杜保,风流张绪。
白发宁忘挥麈兴,青楼不是留琴处。
待明朝、来问孝廉船,乘风去。
笑风流、少年杜牧,如今双鬓成雪。
来寻豆蔻梢头梦,二十四桥明月。人事别。
把故国、兴亡欲问无人说。淮云万叠。
但雨外疏钟,烟中断角,到晓共鸣咽。
芜城外,几树西风落叶。消磨多少豪杰。
平山堂上朝中措,千载妙音几绝。歌一阕。
怪水部、梅花怪我心如铁。才情未竭。
待跨鹤重来,缠腰半解,一奏玉笙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