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种种音声相,众以耳听非目睹。
唯此大士眼能观,瞑目谛观为佛事。
于眼境界无所取,耳鼻舌身意亦然。
善哉心洞十方空,六根互显如是义。
眼色耳声鼻嗅香,身触意思无差别。
当以此观如是观,取此为实成妄想。
若离妄想取实法,展转惑乱失本心。
本心既失随颠倒,不见大士妙色身。
无眼耳鼻舌身意,互显这义亦寂灭。
亦无在土妙色身,亦无种种音声相。
佛子能作如是观,永离世间生死苦。
世间种种音声相,众以耳听非目睹。
唯此大士眼能观,瞑目谛观为佛事。
于眼境界无所取,耳鼻舌身意亦然。
善哉心洞十方空,六根互显如是义。
眼色耳声鼻嗅香,身触意思无差别。
当以此观如是观,取此为实成妄想。
若离妄想取实法,展转惑乱失本心。
本心既失随颠倒,不见大士妙色身。
无眼耳鼻舌身意,互显这义亦寂灭。
亦无在土妙色身,亦无种种音声相。
佛子能作如是观,永离世间生死苦。
这首诗名为《入定观音赞》,作者为宋代禅宗大师释宗杲。诗中通过描绘观音入定的形象,阐述了佛教中关于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与实法、妄想的关系。诗人强调,世人仅凭耳闻目睹并不能全面理解世界,唯有观音菩萨能透过眼观洞察一切,但即使是观音,其眼观也只是对现象的观察,而非实有。他进一步指出,六根对境皆不可执着,否则会陷入妄想,迷失本心。真正的修行者应认识到一切皆空,远离妄想,才能找回本来的心性,从而超脱生死苦海。
诗中运用了象征和比喻的手法,将观音的入定状态与六根的互动关系以及修行的智慧相结合,展现出一种超越世俗认知的佛学境界。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富有哲理,体现了禅宗注重直观体验和内心领悟的特点。
来犹念衾裯,去已谢絺绤。
浮生几寒暑,大半是行役。
长安冠盖地,难著山林客。
虽云住连月,归梦无废夕。
扁舟落吾手,旧路渐可识。
迎潮初荡桨,晚日旋挂席。
如鱼离罗网,如马脱羁絷。
回首钓台高,清风明可揖。
忆昨初南渡,吾家住信州。
枢庭尝牧守,词掖旧淹留。
生世夫何晚,斯人不易求。
风流付篇翰,零落卧山邱。
尚友当论世,如公实并游。
近功称共学,为伪说横流。
白首无愆素,清名所得优。
百年安瓮牖,万里罢浮游。
太守尊徐孺,乡人慕少游。
成蹊自桃李,有臭别薰莸。
久矣闻风义,因兹速置邮。
碧云增怅望,石鼎怕冥搜。
王谢池台古,严黎钟磬幽。
林园小摇落,岩壑细雕锼。
岂曰忘徵逐,怀哉困阻脩。
駏蛩终有合,针石讵难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