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去逢秋鬓已霜,石田茅屋半荒凉。
商声一曲人谁听,疏雨南山豆叶黄。
老去逢秋鬓已霜,石田茅屋半荒凉。
商声一曲人谁听,疏雨南山豆叶黄。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年迈者在暮秋时节的所见所感,充满了深沉与宁静的氛围。
首句“老去逢秋鬓已霜”,诗人以自己的老去为背景,点明了季节与个人状态的双重衰老。鬓发如霜,不仅象征着岁月的流逝,也暗示了生命的衰败。这一句通过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时间概念具象化,让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
次句“石田茅屋半荒凉”,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所处环境的荒凉与简朴。石田代表的是艰苦的劳作之地,而茅屋则是简陋的居所,两者结合,营造出一种远离繁华、贴近自然的生活状态。半荒凉的描述,则暗示了生活虽简朴却也略显萧条,与前一句的衰老相呼应,共同构建了一个静谧而又略带哀愁的画面。
第三句“商声一曲人谁听”,借用了音乐中的商音来表达情感。商音在古代乐律中常与悲凉、肃穆的情感联系在一起。诗人在这里以“一曲”来形容自己内心的独白或感慨,但又强调“人谁听”,表达了这种情感的孤独与无人理解的无奈。这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暗含了对世态炎凉、人心隔阂的感慨。
最后一句“疏雨南山豆叶黄”,以自然景象收尾,既是对眼前景色的描绘,也是对心境的映射。疏雨轻洒,南山静默,豆叶泛黄,这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而和谐。然而,这样的美景背后,却隐藏着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忧伤。豆叶的黄色,既是秋天成熟的象征,也可能是即将凋零的预兆,与诗人的晚年境遇相呼应,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对生命终结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面对暮年、自然与社会的复杂情感,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
江湖大兰若,庐阜一东林。
砌绕琮琤水,门罗翠碧岑。
烟云千古色,松桧四时阴。
岸帻销尘虑,凭栏净客心。
殿成神运力,泉出虎跑音。
溪在思元亮,堂荒忆醉吟。
图传三笑粲,阁拥五杉森。
贝叶应难访,经台已莫寻。
僧袈何代朽,佛影几时沉。
晋辇黄埃久,殷碑苍藓深。
不妨閒吊古,谁复为沾襟。
香火惟莲社,传流直至今。
莼菜鲈鱼意未疏,归来端为忆吾庐。
纵谈衮衮皆忘倦,豪气飘飘尚不除。
赖有一经如长孺,休嫌四壁似相如。
小窗宴坐无馀事,门外频听长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