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老边庭犯雪沙,眼明上苑挹霜华。
谁教翠幕围疏艳,长误红灯影坠霞。
秋色重看真梦里,冷怀何处不天涯。
自怜萧索今如许,无复心情到菊花。
投老边庭犯雪沙,眼明上苑挹霜华。
谁教翠幕围疏艳,长误红灯影坠霞。
秋色重看真梦里,冷怀何处不天涯。
自怜萧索今如许,无复心情到菊花。
这首诗由清代末年至近现代初的诗人陈曾寿所作,名为《苕雪于内苑见菊花感旧有诗予亦继作》。诗中描绘了诗人晚年在边疆风雪中的生活,偶遇内苑之中的菊花,引发对往昔岁月的感慨。
首联“投老边庭犯雪沙,眼明上苑挹霜华”描绘了诗人晚年在边疆艰苦的生活环境,虽身处严寒与风雪之中,但内心仍能发现生活的美好,如同在繁华的上苑中欣赏霜花一般,眼中充满对生活的热爱与发现。
颔联“谁教翠幕围疏艳,长误红灯影坠霞”则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菊花的独特魅力。翠绿的幕布围绕着稀疏而艳丽的花朵,仿佛误入了红灯映照下的云霞之中,营造出一种既神秘又美丽的氛围。
颈联“秋色重看真梦里,冷怀何处不天涯”表达了诗人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感慨。在秋色中重逢的景象仿佛梦境一般,心中却充满了寒冷与孤独,这种情感似乎无处不在,无论身在何方。
尾联“自怜萧索今如许,无复心情到菊花”则是诗人对自己现状的自省与感慨。如今的他,虽然还能看到菊花,但已不再有当年的心情去欣赏它们,流露出一种岁月流逝、青春不再的哀愁。
整首诗以菊花为线索,串联起诗人对过去与现在的思考,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变迁的感慨,情感深沉,意境深远。
贫子还家作富儿,粪箕苕帚未曾遗。
人人欲问草书意,怀素从来自不知。
去城二十五里近,天与隔尽俗子尘。
春蛙秋蝇不到耳,夏凉冬暖总宜人。
岩中清磬僧定起,洞口绿树仙家春。
惜哉次山世未显,不得雄文鑱翠珉。
北馔厌羊酪,南庖丰笋菜。
自北初落南,几为儿所卖。
习知价廉平,百态事烹宰。
盐曦枯腊瘦,蜜渍真味坏。
就根煨茁美,岂念炮烙债。
咀吞千亩余,胸次不虿芥。
二妙各能诗,才名动江介。
诗论多佳句,脍炙甘我嘬。
因君思养竹,万籁听秋噫。
从此缮藩篱,下令禁渔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