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维有梦,可以识吾心。
见闻铄觉知,动止久非真。
譬如镜里像,万状无疏亲。
中宵悬崇台,形影安所陈。
忽当炬与日,始悟光生尘。
梦中境何从,只是床上人。
觉知不及谋,一息成古今。
寸心岂出入,翕辟谁为因。
登高揽八方,邈然散遐襟。
所见皆人外,海岳摇参辰。
驰目不能返,焉知吾有身。
世间维有梦,可以识吾心。
见闻铄觉知,动止久非真。
譬如镜里像,万状无疏亲。
中宵悬崇台,形影安所陈。
忽当炬与日,始悟光生尘。
梦中境何从,只是床上人。
觉知不及谋,一息成古今。
寸心岂出入,翕辟谁为因。
登高揽八方,邈然散遐襟。
所见皆人外,海岳摇参辰。
驰目不能返,焉知吾有身。
这首诗以梦境为引子,深入探讨了心灵与现实、自我认知与外界感知之间的关系。诗人通过“世间维有梦,可以识吾心”开篇,指出梦境是理解内心世界的窗口。接着,“见闻铄觉知,动止久非真”,表达了对日常感知和行为的怀疑,认为它们可能并非真实反映自我。
“譬如镜里像,万状无疏亲”,将梦境比作镜子中的影像,强调梦境与现实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性,但又不完全相同。诗人进一步阐述,夜晚的梦境如同悬在空中的崇台,形影分离,难以寻觅其所在。
“忽当炬与日,始悟光生尘”,暗示在醒来的瞬间,意识到梦境中的光(象征着幻象)终归会化为尘埃,揭示了梦境的本质。诗人接着追问:“梦中境何从,只是床上人”,质疑梦境的来源,指出梦境中的主体不过是床上的自己。
“觉知不及谋,一息成古今”,表达了觉醒时的恍惚感,仿佛一瞬之间经历了从古至今的变化。诗人继续思考自我与外界的关系:“寸心岂出入,翕辟谁为因”,提出心灵的活动是否自有其规律,还是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最后,“登高揽八方,邈然散遐襟”,诗人想象自己站在高处,俯瞰广阔的世界,心灵得到了释放。他感慨于所见之景皆超脱于世俗之外,海岳摇动,星辰闪烁,展现出一种超越现实的宏大视野。
“驰目不能返,焉知吾有身”,表达了对自身存在状态的反思,似乎在问:在如此广阔的宇宙面前,我究竟是谁?这首诗通过梦境的探索,引导读者思考自我认知、现实与虚幻、心灵与宇宙之间的深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