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微亭畔草离离,独客登临意自悲。
千里河山原巩固,万家黎庶尚疮痍。
荒郊寂寞馀残垒,落日苍茫捲大旗。
使相南来重秉节,可能江左仗安危。
翠微亭畔草离离,独客登临意自悲。
千里河山原巩固,万家黎庶尚疮痍。
荒郊寂寞馀残垒,落日苍茫捲大旗。
使相南来重秉节,可能江左仗安危。
这首诗《登翠微亭》由清代末年至近现代初的诗人金武祥所作,通过对翠微亭周边景物的描绘以及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慨,展现了深沉的历史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首联“翠微亭畔草离离,独客登临意自悲”,开篇即以翠微亭为背景,描绘出一片荒凉景象,离离的野草映衬着孤独的旅人,登高远望之际,内心不禁涌起无尽的哀愁。这里的“离离”二字,不仅形容了草木茂盛之态,也暗示了环境的荒凉与孤寂,为整首诗奠定了悲凉的基调。
颔联“千里河山原巩固,万家黎庶尚疮痍”,转而从宏观视角审视国家与人民的命运。前一句“千里河山原巩固”是对历史辉煌的回顾,强调了江山的稳固与国家的强盛;后一句“万家黎庶尚疮痍”则揭示了现实的残酷,指出尽管江山依旧,但百姓却仍处于苦难之中,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
颈联“荒郊寂寞馀残垒,落日苍茫捲大旗”,进一步描绘了荒凉的郊野景象,残存的壁垒在夕阳下显得格外凄凉,大旗在苍茫的落日中卷起,营造了一种悲壮而又苍凉的氛围,强化了诗人的忧国之情。
尾联“使相南来重秉节,可能江左仗安危”,诗人在此提出了一个疑问,即在国家危难之际,是否还有有能力的官员能够挺身而出,承担起拯救国家与民族的重任。这一问,既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担忧,也是对有识之士的期待,体现了诗人深沉的责任感和对国家未来的关切。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人民疾苦的关注,是一首充满情感深度和历史厚重感的作品。
望飞来、半空鸥鹭。
须臾动地鼙鼓。
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
朝又暮。
诮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
风波平步。
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
凭谁问,万里长鲸吞吐。
人间儿戏千弩。
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
堪恨处。
人道是、子胥冤愤终千古。
功名自误。
谩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
西楼著意吟赏,何必问更筹。
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
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
天宇迥,物华幽。
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
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
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