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监亦云可,坦荡含虚明。
即景非畅观,怵然廑衷情。
远固不易鉴,近尤可畏增。
一指设当前,泰山失峥嵘。
冕旒虽蔽目,未形视宜精。
察察岂为佳,恢恢良足称。
水监亦云可,坦荡含虚明。
即景非畅观,怵然廑衷情。
远固不易鉴,近尤可畏增。
一指设当前,泰山失峥嵘。
冕旒虽蔽目,未形视宜精。
察察岂为佳,恢恢良足称。
这首诗以“鉴远堂有会”为题,由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旨在探讨人与自然、内心与外界的关系。
首句“水监亦云可,坦荡含虚明”,以水镜为喻,表达出内心的坦诚与清明,如同清澈的水面能映照万物。接着,“即景非畅观,怵然廑衷情”,指出直接面对现实并非总是令人愉悦,反而可能引发内心的忧虑和不安。
“远固不易鉴,近尤可畏增”两句,进一步阐述了距离与接近对人心态的影响。远处的事物难以完全理解,而近在咫尺的事物却可能带来更大的恐惧或困扰。接下来,“一指设当前,泰山失峥嵘”,通过对比,强调了视角的重要性。一个简单的动作就能改变对事物的认知,泰山在特定视角下失去了其雄伟的面貌。
“冕旒虽蔽目,未形视宜精”,这里以冕旒(古代帝王的冠饰)遮眼为喻,说明即使外界环境有所阻碍,但保持清晰的视野和深入的观察依然至关重要。最后,“察察岂为佳,恢恢良足称”,表达了诗人对细致观察与广阔视野并重的态度的赞赏,认为两者都是值得称赞的品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探讨了人在面对自然与内心世界时的复杂情感和认知状态,以及如何在不同情境下保持清醒和平衡的重要性。
此辰当此地,杯酒喜相从。
感极宁辞醉,衰颜肯近红。
时逢天地解,雷雨满长空。
忧国忧民意,宇宙浩无穷。
斯文千古会,聚乐一家同。
浪迹形骸外,高情俎豆中。
谁怜幽陷里,各欲反淳风。
他年林下乐,须记此情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