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根才饮露,苔坂乍吟秋。
作响争蝉翼,呼朋胜鸟喉。
耳谋饶寂静,心所验迁留。
怪底金声切,今朝大火流。
松根才饮露,苔坂乍吟秋。
作响争蝉翼,呼朋胜鸟喉。
耳谋饶寂静,心所验迁留。
怪底金声切,今朝大火流。
这首诗描绘了初秋时节,松树根部滴落露水,苔藓覆盖的斜坡上,秋意渐浓的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捕捉到了自然界中微小而生动的细节,如松根与露水的互动,苔藓在斜坡上的生长,以及秋风中仿佛蝉翼般轻盈的声响,以及鸟儿般的呼唤。
“松根才饮露”,形象地展现了露水在松根的滋润下,仿佛被吸收和滋养的过程,赋予了生命与活力。“苔坂乍吟秋”,则将初秋的气息融入到苔藓的生长之中,暗示着季节的更替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
接下来,“作响争蝉翼,呼朋胜鸟喉”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秋虫的鸣叫与蝉翼的轻盈相比较,同时又将其与鸟儿的叫声进行对比,突出了秋虫独特的声音特点和它们在自然界中的角色。这里不仅描绘了声音的美妙,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界细微之处的敏锐感知和深刻理解。
“耳谋饶寂静,心所验迁留”则是对听觉体验的深入探讨,强调了在宁静的环境中,心灵能够更加清晰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变化。这里的“迁留”二字,既指时间的流逝,也暗含了对生活变迁的感慨。
最后,“怪底金声切,今朝大火流”两句,以“金声”比喻秋天的肃穆与庄重,同时也暗示了太阳即将西沉,一天即将结束的景象。这里的“大火流”可能是指太阳的光芒逐渐减弱,与“金声切”形成呼应,共同营造出一种深秋傍晚特有的宁静与庄严氛围。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和生动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生活哲理的独到见解。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富有韵律感,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