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寒螀》
《寒螀》全文
明 / 成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声声清切似悲秋,半入虚堂半上楼。

人在定中常不寐,物从空外复何求。

百年草色身先老,一夕松灯话未休。

万虑此时消歇尽,西风吹过白蘋洲。

(0)
鉴赏

这首《寒螀》以寒蝉的鸣叫为引子,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的静谧画面。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界的细微变化与内心的情感体验巧妙融合,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深邃。

首句“声声清切似悲秋”直接点明了主题,寒蝉的叫声在秋天显得格外凄凉,仿佛在诉说着季节更迭的哀愁。接下来,“半入虚堂半上楼”,描述了这声音在空间中的扩散,既有穿透力又显得幽远,营造出一种既近且远的听觉效果。

“人在定中常不寐,物从空外复何求。”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对物质世界的淡泊。在这样的宁静中,人的心灵得以安放,不再为外物所扰,追求的只是心灵的自由与和谐。

“百年草色身先老,一夕松灯话未休。”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时间的漫长与生命的短暂相对比,暗示了岁月的无情和人生的无常。同时,松灯的意象也增添了画面的温暖与诗意,即使是在孤独的夜晚,也有着不灭的希望之光。

最后,“万虑此时消歇尽,西风吹过白蘋洲。”在经历了内心的沉思与反省之后,所有的忧虑似乎都烟消云散,只剩下西风轻拂过白蘋洲的宁静与祥和。这一句不仅收束了全诗,也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超然境界。

整体而言,《寒螀》通过寒蝉的鸣叫这一自然现象,巧妙地传达了诗人对生命、时间、自我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展现了明代文人特有的哲学思考与审美情趣。

作者介绍
成鹫

成鹫
朝代:明

成鹫(1637-1722),清朝初年广东肇庆鼎湖山庆云寺僧。又名光鹫,字迹删,号东樵山人。俗姓方,名觊恺,字麟趾,番禺(今属广东省)人。出身书香仕宦世家。其为人豪放倜傥,诗文亦卓厉痛快,尽去雕饰,颇有似庄子处。沈德潜誉为诗僧第一。作品有《楞严直说》十卷、《鼎湖山志》八卷、《咸陟堂集》四十三卷、《金刚直说》一卷、《老子直说》二卷、《庄子内篇注》一卷等。 
猜你喜欢

布袋赞

眼冷千江月,眉横万叠山。

杖头挑布袋,信脚到人间。

(0)

偈颂一百三十六首·其六十七

今朝结制,制如何结。内不放出,外不放入。

壁立千仞,千仞壁立。

(0)

偈颂一百二十三首·其六十三

铁山崩倒压银山,盘走珠兮珠走盘。

密把鸳鸯闲绣出,金针终不与人看。

(0)

方海丰诗境楼分赋得春风

暖袭游人陌上尘,不知花信几番新。

莫教吹到荼蘼处,吹到荼蘼是晚春。

(0)

偈颂六十七首·其二十八

参须实参,悟须实悟。动转施为,辉今耀古。

若是操心不正,悟处不真,妆妆点点,斗斗钉钉,被人轻轻拶著,未免唤灯笼作露柱。

(0)

偈颂六十七首·其四十四

西峰结制不寻常,谷满仓兮僧满堂。

既得遮些根蒂固,大家摇扇取风凉。

(0)
诗词分类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诗人
杨士奇 李梦阳 张耒 陈造 王十朋 王夫之 苏辙 杨慎 王安石 张萱 徐熥 陈恭尹 沈周 成鹫 徐渭 刘基 陈维崧 宋祁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