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当年各拜侯,王纲纽解竟难收。
山东连师凭谁在,容易强秦并二周。
三晋当年各拜侯,王纲纽解竟难收。
山东连师凭谁在,容易强秦并二周。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郑学醇所作的《史记三十六首》之六《六国表》,通过历史事件的回顾,表达了对历史变迁和国家兴衰的深刻思考。
首句“三晋当年各拜侯”,描绘了历史上三晋(赵、魏、韩)各自封侯的盛况,暗示了当时诸侯林立、势力纷争的景象。接着,“王纲纽解竟难收”一句,以“王纲”比喻国家的统治秩序,指出在诸侯割据的时代,这种秩序难以维持,国家的统一与稳定受到严重挑战。
“山东连师凭谁在”则进一步强调了这一时期山东地区众多势力的分散与无力,无法形成合力对抗强敌。最后,“容易强秦并二周”总结了历史的走向,即强大的秦国最终吞并了东方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以及西周,实现了对整个中原地区的统一,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强权对于弱小的压迫。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简练叙述,展现了战国末期诸侯争霸、强秦统一的历史画卷,蕴含了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对国家统一的向往。
写月图黄罢,凌波拾翠通。
镜花摇芰日,衣麝入荷风。
叶密舟难荡,莲疏浦易空。
凤媒羞自托,鸳翼恨难穷。
秋帐灯花翠,倡楼粉色红。
相思无别曲,并在棹歌中。
玉虬分静夜,金萤照晚凉。
含辉疑泛月,带火怯凌霜。
散彩萦虚牖,飘花绕洞房。
下帷如不倦,当解惜馀光。
紫陌炎氛歇,青蘋晚吹浮。
乱竹摇疏影,萦池织细流。
飘香曳舞袖,带粉泛妆楼。
不分君恩绝,纨扇曲中秋。
贝阙寒流彻,玉轮秋浪清。
图云锦色净,写月练花明。
泛曲鹍弦动,随轩凤辖惊。
唯当御沟上,凄断送归情。
玉关寒气早,金塘秋色归。
泛掌光逾净,添荷滴尚微。
变霜凝晓液,承月委圆辉。
别有吴台上,应湿楚臣衣。
南陆铜浑改,西郊玉叶轻。
泛斗瑶光动,临阳瑞色明。
盖阴连凤阙,阵影翼龙城。
讵知时不遇,空伤流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