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万里自然,觉罢百事忧煎。
欲见神身分别,思此即在眼前。
圣人无梦无想,达士无我无缘。
且寄身为庵屋,就里养出神仙。
梦游万里自然,觉罢百事忧煎。
欲见神身分别,思此即在眼前。
圣人无梦无想,达士无我无缘。
且寄身为庵屋,就里养出神仙。
这首诗由唐代诗人王梵志所作,名为《回波乐(其十五)》。诗中以梦境与现实、超脱与世俗的对比,探讨了人生哲理与修行境界。
首句“梦游万里自然”,描绘了一幅梦中行万里路,遍览自然风光的画面,暗示人在梦中可以自由飞翔,不受现实束缚。接着,“觉罢百事忧煎”则指出梦醒后,现实中的烦恼和忧虑重新袭来,表达了对现实世界无奈与痛苦的感慨。
“欲见神身分别,思此即在眼前”两句,通过想要见到神灵之身却难以分辨,以及思考这种神妙体验就在眼前,表达了对精神追求与现实感知之间微妙关系的探索。这里既有对超越物质世界的渴望,也有对当下生活状态的反思。
“圣人无梦无想,达士无我无缘”进一步阐述了高人圣者与普通人的不同境界。圣人不为梦境所扰,不为欲望所困;达士则能超越自我,与万物和谐共处。这两句强调了精神修养的重要性,以及达到某种心灵境界的必要性。
最后,“且寄身为庵屋,就里养出神仙”则是诗人对自身修行之路的描述。他选择在简陋的庵屋中安身,通过内心的修炼,期望能够逐渐接近神仙般的境界。这不仅是一种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也是对内心平静与精神自由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梦境与现实、超脱与世俗的对比,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人生、修行与理想的思考,展现了其独特的哲学视角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南山穿云下日脚,射日东海日不落。
山明海莹天宇空,南极老人住东郭。
越人低头拜北面,汗流走踣孙思邈。
唐虞国脉何须切,官家调鼎我调药。
南山高,东海阔,莫莫朝朝候黄闼。
山如砺,海如带,屹屹官家旧龟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