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学多通显,何为尚布衣。
不闻行聘久,始悟设科非。
落日君寻店,深山我掩扉。
几时残烛下,重听讲精微。
建学多通显,何为尚布衣。
不闻行聘久,始悟设科非。
落日君寻店,深山我掩扉。
几时残烛下,重听讲精微。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刘克庄所作,名为《送沈僩》。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一股淡然的哲学思考与对友情深厚的情感。
"建学多通显,何为尚布衣。"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学问的推崇和对物质生活的超脱。在这里,“建学”指的是建立学校,是学习和传播知识的地方;“多通显”则意味着广泛而深入地研究学问;“何为尚布衣”则是说虽然穿着普通的布衣,但内心却充满了高远的追求。
"不闻行聘久,始悟设科非。" 这两句诗人表达了对朋友长时间未见的思念以及对于考试制度的质疑。这里,“不闻行聘久”表明诗人与友人相隔已久,一直未有消息;“始悟设科非”则是说诗人在这期间逐渐醒悟到,原来那些繁文缛节的考试制度并不是学问真正的衡量标准。
"落日君寻店,深山我掩扉。"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离别时的情景。朋友在黄昏时分去寻找住宿之地,而诗人则独自一人在深山中关闭门窗,静享片刻的孤寂。
"几时残烛下,重听讲精微。"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愿望,即希望能够在某个时候,在昏黄的灯光下,再次聆听朋友关于学问精妙之处的讨论。在这里,“几时”意味着“何时”,即期待那一天的到来;“残烛”则是指快要燃尽的蜡烛,象征时间的流逝和对知识追求的渴望。
这首诗通过对学问与物质生活、友情与世俗制度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高洁,以及他对于纯粹学术交流的深切向往。
朝瞻出岫云,日暮不归山。
昔我送君行,一去会面难。
道路既阻修,人事日益艰。
悠悠楚江远,渺渺燕云寒。
抚兹五中裂,念往恻肺肝。
昔别十六载,契阔意回环。
相逢未经岁,握手不尽欢。
骊歌促遵道,泣涕如汍澜。
感姊视我厚,霜鬓孩提看。
勖我抚孤儿,辛勤答重泉。
如何舍我去,寤寐无时安。
寒燠莫我顾,疴痒孰与言。
尺书千里来,谆谆教愚顽。
洗心涤烦虑,铭此金石篇。
君如青松枝,劲质含清妍。
我如拔心草,摇落愁霜天。
安得凌长风,送我至君前。
相依共辰夕,庶慰迟暮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