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树阴森带茅屋,山客归来酒初熟。
有时一卷黄庭经,独对岩前千丈瀑。
竹树阴森带茅屋,山客归来酒初熟。
有时一卷黄庭经,独对岩前千丈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悠远的山居生活画卷。诗人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山中隐士的生活场景,充满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
首句“竹树阴森带茅屋”,以“竹”、“树”、“阴森”、“茅屋”四个意象,营造出一种幽静、原始的山林氛围。竹子和树木的茂密遮蔽了阳光,形成一片阴凉,而茅屋则透露出居住者的简朴与自然融合的生活状态。
接着,“山客归来酒初熟”,描绘了山中隐士劳作一天后,带着收获与喜悦归来,家中新酿的美酒已经成熟。这一细节不仅体现了生活的闲适与满足,也暗示了与世无争、自得其乐的生活态度。
“有时一卷黄庭经,独对岩前千丈瀑”,进一步展示了隐士的精神追求。黄庭经是中国道教的经典之一,象征着精神修养与内心世界的探索。面对千丈瀑布,既是一种自然景观的欣赏,也是心灵与大自然对话的过程,展现了隐士在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与自我超越的境界。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生活理想,以及在自然中寻找精神慰藉的人生态度。诗人通过山居生活的日常片段,表达了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
魏晋人材皆草草,潇洒唯有柴桑老。
彭泽一官八十日,挂冠去之恐不早。
三径未荒松菊存,归来卜筑居南村。
葛巾漉酒一纵饮,秋风又到桃花源。
淡云微雨重阳日,白衣送酒开门出。
偶然采菊东篱下,花与先生俱隐逸。
绣幰蒲车徵不起,元嘉诏下先生死。
乃知晚节胜黄花,雪霜历尽见根柢。
首阳之薇商山芝,黄、农、虞、夏同一时。
披图再拜秋色里,懦立顽廉万古思。
三旬九遇食,我闻古有之。
不贪以为宝,无受故无辞。
奈何饕餮者,朵颐鼎鼎来。
乞哀在暮夜,余羹仅一杯。
斟酌既饱满,犹吟和陶诗。
缅维珠树鹤,高清未易才。
芝田谅足耕,嘉谷聊自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