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上谷当时守,气略人推李广优。
还见子孙持汉节,欲临关塞抚羌酋。
云边鼓吹应先喜,日下旌旗更少留。
五字亦君家世事,一吟何以称来求。
北平上谷当时守,气略人推李广优。
还见子孙持汉节,欲临关塞抚羌酋。
云边鼓吹应先喜,日下旌旗更少留。
五字亦君家世事,一吟何以称来求。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名为《送李太保知仪州》。诗中表达了对英雄人物李广的怀念和赞美,以及对子孙后代能够继承先辈功业的期望。
开篇“北平上谷当时守,气略人推李广优。”两句,通过提及北平上谷的历史守卫之地,引出了汉朝名将李广的英勇形象。这里的“气略”指的是李广那种不屈于强暴、勇猛有余的英雄气概。
接着,“还见子孙持汉节,欲临关塞抚羌酋。”表达了看到李广后代子孙依然能够承载着汉朝的威仪和使命,愿意守卫边疆,安抚四方民族。这里的“汉节”指的是汉朝授予官员的符节,是权力和职责的象征。
“云边鼓吹应先喜,日下旌旗更少留。”两句描绘了边塞军营中的热闹气氛,战鼓与号角声响,似乎在欢庆李广后人的到来。诗人表达了一种期盼,即希望这些子孙能够早日凯旋,不必久驻边疆。
最后,“五字亦君家世事,一吟何以称来求。”则是诗人对李太保的赞美和鼓励,认为五言之律(五字)同样体现了他家世代传承的事迹。这里“一吟”指的是李太保即将离去时的长叹,“何以称来求”则是诗人对李太保能继承先辈事业表示赞赏,并希望他能够继续保持这样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李广及其后人的颂扬,表达了诗人对于英雄人物和边塞将领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于家国兴衰的关怀。王安石在此作品中不仅展现了自己的文学才华,也反映出宋代士大夫阶层对于国家边防和民族团结的深切关注。
政胡尘满野,问谁与、作坚城。
有老子行年,平头六十,无限声名。
向来试陈大略,便群儿、啁哳耳边鸣。
争识规模先定,破羌终属营平。
吾心惟有忠城。
羞媚妩,做逢迎。
谓干戈锋镝,动关民命,此不宜轻。
听渠自分勇怯,奈何他、天理若持衡。
只把从前不杀,也应换得长生。
亶文王前子,自不与、世人同。
况地望既华,天资更伟,云骥行空。
年少才名蜚动,泛星槎、曾到广寒宫。
桂子香浓秋月,桃花浪暖春风。
神仙之说朦胧。
铅与汞、亦何功。
政磐石规模,维城事业,倚重周宗。
休要碧油红旆,趁黑头、时节做三公。
堂上双亲未老,稳看金紫重重。
政槐云浓翠,榴火殷红,暑风凉细。
紫府神仙,向人间游戏。
瑞节珠幢,琼缨宝佩,炯冰壶标致。
经济规模,登庸衣钵,家传如此。
礼乐醇儒,诗书元帅,尽洗凡踪,平吞余子。
敬简堂深,且从容一醉。
庆祉绵绵,功名衮衮,比衡山湘水。
更把阳和,从头付与,满门桃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