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次韵邦直通判少尹题普现堂见简之作》
《次韵邦直通判少尹题普现堂见简之作》全文
宋 / 李弥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饱知世路厌陈人,分得僧窗寄此身。

载月笋舆成独往,缘云藜杖与谁亲。

足间优钵藏千界,掌上庵摩等一尘。

赖得诗翁来着语,五松从此有知津。

(0)
翻译
深深体验过世俗的艰辛,对旧人感到厌倦,选择在僧人的窗下度过余生。
乘坐竹制小车独自出行,手握藜杖,无人相伴,只能与云雾为友。
脚底下的优钵花藏着无数世界,手中的庵摩罗花微小如尘埃。
幸好有诗人来访,为我这隐居之地留下佳句,从此五松山有了新的指引。
注释
世路:世俗的道路。
陈人:旧人,指熟悉但可能厌倦的人。
僧窗:僧人的窗户,指寺庙生活。
此身:自己的身体,指诗人自己。
笋舆:竹制的小车。
缘云:沿着云雾。
藜杖:藜芦制成的手杖。
谁亲:无人亲近。
优钵:优婆塞花,佛教中象征洁净。
千界:无数世界。
庵摩:庵摩罗花,佛教中的圣花。
等一尘:微小如尘埃。
诗翁:老诗人。
着语:留下诗句。
知津:找到道路,有了指引。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弥逊的作品,通过对诗中意象和情感的解读,可以窥见诗人的心境与哲思。

“饱知世路厌陈人”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生活已感到厌倦,对于那些循规蹈矩、没有新意的人们也感到不屑一顾。"分得僧窗寄此身"则是说诗人选择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方式,将自己的一部分精神寄托在清净的佛教境界中。

“载月笋舆成独往”描绘了诗人乘着月光,驾驶轻便的车辆,在夜晚独自前行的情景。"缘云藜杖与谁亲"则是说诗人手持藜杖(一种长柄拐杖),在云间漫步,与天地万物为伴。

“足间优钵藏千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脚下有着宽敞的空间,可以容纳千种境界。"掌上庵摩等一尘"则是说诗人手中持有一处小小的佛堂,与尘埃一般大小,象征着心灵的清净与宁静。

“赖得诗翁来着语”表达了诗人的喜悦,因为有志同道合的诗人前来交流。"五松从此有知津"则是说自此以后,这五棵松树成为了诗人心灵的导师和指路者。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与宁静的向往。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在精神世界中的自得其乐,以及与同道中人的交流与沟通带来的喜悦。

作者介绍
李弥逊

李弥逊
朝代:宋   号:筠西翁   籍贯:吴县(今江苏苏州)   生辰:1085~1153

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号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 
猜你喜欢

仁和朱彦明母董氏旌节

凌云绰楔从平地,五色龙鸾萃雕丽。

过客凭车为改容,叹息楣间旌节字。

练裙缟带堂中人,到此知甘几劳悴。

总是皇天作鉴明,亦有佳儿相其志。

当时自顾嫌少年,不道今经甲子旋。

孱然一身壮门户,泉台有闻当解颜。

清泉为酿玉为脍,鹤发方添境方泰。

坐使吴山游女群,一日风声尽沾溉。

(0)

次韵杨仪曹君谦题国贤将石亭

惠泉在天下,品味少班列。

公心有深眷,暌远携未辍。

所忧出山去,本味损甘冽。

相传兹山石,投瓮解湔雪。

甘冽每如故,所适任燕越。

泉石本一气,妙诀非有别。

名亭纪幽事,尘想永消歇。

慎勿倦携持,谁当笑痴绝。

(0)

与懋成惟清公禄叔理舜明山行归途和韵二首·其一

落梅风急放湖船,六客逍遥是散仙。

雪白河豚新图入,鹅黄杨柳未成绵。

(0)

刘商观奕图为曾景武赋

一局忘言意若何,古松流水白云多。

回看石室山前路,肯信樵夫有烂柯。

(0)

晚出长安门偶成

白发毵毵老从官,篮舆自便懒登鞍。

京华久住交游少,惟有西山耐久看。

(0)

赠端木孝思使朝鲜

曾同载笔侍蓬莱,文彩煌煌映上台。

奉诏又从天上出,驰车还向日边来。

新亭树色连征旆,驿道梅花照酒杯。

好为吾皇宣德意,早春先候使车回。

(0)
诗词分类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诗人
许晓轩 刘振美 任锐 余文涵 孙中山 孔稚珪 汪精卫 聂绀弩 朱孝臧 耶律倍 吴佩孚 马一浮 张瑞玑 溥心畬 周钟岳 张元济 许世英 吴宗慈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