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将改礼闱徵,养士犹传十四陵。
板荡人材科目重,蓁芜文体史家凭。
朱衣点过无光气,淡墨堆中有废兴。
资格未高沧海换,半为义士半为僧。
天心将改礼闱徵,养士犹传十四陵。
板荡人材科目重,蓁芜文体史家凭。
朱衣点过无光气,淡墨堆中有废兴。
资格未高沧海换,半为义士半为僧。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所作,名为《吴市得题名录一册,乃明崇祯戊辰科物也,题其尾一律》。龚自珍是中国晚清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诗歌往往蕴含深邃的思想与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
在这首诗中,龚自珍通过描述明朝崇祯年间科举考试的场景,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人才选拔制度的思考。诗中的“天心将改礼闱徵”暗示了政治变革即将到来,而“养士犹传十四陵”则可能暗指培养人才的传统仍在延续,但“十四陵”可能象征着历史的沉寂或某种衰败。
“板荡人材科目重”一句表达了在动荡时期,人才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而“蓁芜文体史家凭”则强调了在学术研究中,文本和文体对于历史学家的重要性。接着,“朱衣点过无光气,淡墨堆中有废兴”两句,通过对比朱衣(古代官员的服饰)的光华与淡墨(可能象征文人的朴素或历史的沉淀),表达了对人才选拔和学术评价标准的反思。
最后,“资格未高沧海换,半为义士半为僧”两句,以“沧海换”比喻社会的巨大变迁,指出在这样的变化中,既有坚持正义的士人,也有遁入佛门的僧侣,反映了诗人对社会转型期复杂人性和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龚自珍对历史与社会变迁的独特见解,也体现了他对于人才选拔、学术评价以及个人选择的深刻思考。
吴兴公子雅好奇,欲把丹青竞天巧。
花蜂柳莺看巳足,貌得骅骝图更好。
浪花满身蹄削諲,两耳抽出春笋尖。
风鬉欲拂九霄雾,隅目似挂高秋蟾。
昨者王良失鞿鞚,封狼咆哮蛇豕閧。
天闲乘黄越在野,出车未见歌南仲。
呜呼,安得此马背负郭令公,扫清四海归奏明光宫。
舟行无休期,晨夜涉风水。
蹈越入吴乡,乘楚造齐鄙。
逗浦波尚险,即陆路才砥。
依稀见州郭,仓皇问官邸。
土墙讶半颓,草屋惊全圮。
所幸民俗淳,稍使客情喜。
北来既旬月,西去尚几里。
严程谓已近,危涂方始此。
沮洳浩茫茫,菅茅复靡靡。
幽燕去魂断,伊洛望心死。
日暮坐空床,浩然念枌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