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之间六七里,一岭上头千百盘。
木杪见天披宿雾,云根坐石漱风湍。
两山之间六七里,一岭上头千百盘。
木杪见天披宿雾,云根坐石漱风湍。
这首明代诗人郑潜的《山行五首(其一)》描绘了一幅深山峻岭的壮丽景象。首句"两山之间六七里"简洁地勾勒出山势的绵延和空间的开阔,而"一岭上头千百盘"则细致刻画了山路的曲折回环,仿佛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险峻的梯田画卷。
"木杪见天披宿雾"描绘的是山巅之上,透过稀薄的晨雾,天空若隐若现,给人以清新而神秘之感。"云根坐石漱风湍"则将视线拉低至山脚,形象地写出坐在石头上,感受山风带来的溪流冲击声,仿佛能听见大自然的韵律,静谧而生动。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山间清晨的朦胧美与动态美,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欣赏之情。
死归生,舍生拼死来求名。
炎天日午烁冈阪,里门未出何曾经?
况兼徒步少车马,中乾外强烦郁并。
竟死道旁鲜弟兄,中野暴骸行人惊。
昨夜山雨秋风晴,丧车载归牛铎鸣。
生时与我不相识,殁归同宿晓同征。
知君珠玉罗万斛,积未得吐目岂瞑?
道左吊君慰君灵,我亦求试来齐城,一言未献返乡程。
大化转四时,律穷数还更。
恻念春候至,暄景为我明。
蛰虫各潜动,枯荄亦滋荣。
惟人乘此气,既死不复生。
死恨安得知,生悲有余情。
端居怀所历,遗感方回萦。
久谙山民俗,多识海鱼名。
往往夜风雨,犹似听潮声。
存者既疏阔,逝者长杳冥。
涕泪但满眶,怨结谁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