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山下双溪上,城堞参差图不成。
已许开帘见山色,何妨攲枕听溪声。
疏泉尚想前贤意,美俗犹存太古情。
试向丹楼望原野,青青菖叶正催耕。
唐山山下双溪上,城堞参差图不成。
已许开帘见山色,何妨攲枕听溪声。
疏泉尚想前贤意,美俗犹存太古情。
试向丹楼望原野,青青菖叶正催耕。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田园生活的美好图景,诗人通过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对清净幽雅山水生活的向往和赞赏。
“唐山山下双溪上”一句,以唐山为背景,设定了两个小溪流过的宁静环境。紧接着,“城堞参差图不成”则透露出诗人对传统风格的描绘感到不足,以此表达出对自然美景难以完全捕捉的感慨。
“已许开帘见山色,何妨攲枕听溪声”两句,表现了诗人愿意放下一切杂念,只为欣赏山色的变换和聆听溪水的声音。这里,“已许”表明这是一个既定的选择,而“攲枕”则生动地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接下来的“疏泉尚想前贤意,美俗犹存太古情”两句,更深层次地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智者与自然和谐共处之道的向往,以及对传统文化中美好风俗的怀念。
最后,“试向丹楼望原野,青青菖叶正催耕”则将视线引至远处,一方面展现了诗人对农事的关注和认同,同时也通过“丹楼”、“菖叶”等意象,增添了一份生机与活力。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自然描写,塑造出一个宁静、美好且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风光。
璋公不出院,群木闭深居。
誓写一切经,欲向万卷馀。
挥毫散林鹊,研墨惊池鱼。
音翻四句偈,字译五天书。
鸣钟竹阴晚,汲水桐花初。
雨气润衣钵,香烟泛庭除。
此地日清净,诸天应未如。
不知将锡杖,早晚蹑空虚。
草堂近少室,夜静闻风松。
月出潘陵尖,照见十六峰。
九月山叶赤,谿云淡秋容。
火点伊阳村,烟深嵩角钟。
尚子不可见,蒋生难再逢。
胜惬只自知,佳趣为谁浓。
昨诣山僧期,上到天坛东。
向下望雷雨,云间见回龙。
夕与人群疏,转爱丘壑中。
心澹水木会,兴幽鱼鸟通。
稀微了自释,出处乃不同。
况本无宦情,誓将依道风。
久客厌江月,罢官思早归。
眼看春光老,羞见梨花飞。
剑北山居小,巴南音信稀。
因君报兵部,愁泪日沾衣。
终岁不得意,春风今复来。
自怜蓬鬓改,羞见梨花开。
西掖诚可恋,南山思早回。
园庐幸接近,相与归蒿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