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入深更,毡庐淅有声。
却因询土俗,知亦利春耕。
地脉应馀润,花枝欲向荣。
所嫌泥泞甚,辎重虑艰行。
夜雨入深更,毡庐淅有声。
却因询土俗,知亦利春耕。
地脉应馀润,花枝欲向荣。
所嫌泥泞甚,辎重虑艰行。
此诗描绘了夜晚细雨绵绵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雨落毡庐的声响,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土地与农事的思考。诗人借夜雨之景,表达了对春耕季节的期待和对土地肥沃的赞颂。
首句“夜雨入深更,毡庐淅有声”描绘了深夜时分,细雨轻柔地洒落在毡庐上,发出细微的淅沥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湿润的氛围。接着,“却因询土俗,知亦利春耕”转而探讨了雨对于土地和农事的意义,通过询问当地风俗,得知雨水对于春季耕作的重要性,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农业关系的深刻理解。
“地脉应馀润,花枝欲向荣”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指出雨水不仅滋养了大地,还激发了花木的生机,预示着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复苏。最后,“所嫌泥泞甚,辎重虑艰行”则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提到了雨水带来的不便——泥泞的道路可能给运输带来困难,但这种担忧并未减弱诗人对春雨的赞美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夜雨为引线,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观、农事活动和人文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以及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悟。
人间秋至。
对暮雨满城,沈思如水。
桐叶惊风,似语怨蛩齐起。
南楼月冷曾多恨,怕而今、夜深横吹。
那堪更听,萧萧槭槭,透窗摇睡。
问楚梦、间云何地。
但手约轻绡,省人深意。
红树池塘,谁见宿妆凝睇。
旧时裘马行歌事,合都归、汀苹烟芷。
思王渐老,休为明珰,沈吟洛涘。
紫貂南北分荣,有人瑞凤池疏秀。
月斧云斤,斫成三绝,辉华星斗。
早岁从军,乌戎口伐,奇功立就。
更题衡忠义,传家清白,人道外甥似舅。
好看五经说後。
步蟾宫、桂香盈袖。
紫橐持荷,清班布武,履声依旧。
回意刊山,当年垂棒,月明烟袖。
隐岩清秀,露玉风金,岁岁祝千秋寿。
人道耻堂,直声劲气,胜如鹤山。
记殿庭叱禹,风生九陛,都亭劾冀,影摄群奸。
海内英豪,如公有几,此地相逢同左官。
丹青阁,望烟云缥缈,曾共凭栏。
忧时空眉端。
叹西事何由圣虑宽。
使蜀居诸葛,兵屯自肃,朝留一范,贼胆须寒。
天欲兴唐,昴应相汉,立取勋名久远看。
秋香耐,笑菊潭胡广,污简何颜。
瑞就柯山,昴宿储祥,嵩岳降神。
羡堂堂玉莹,汪汪陂量,一襟风月,满腹经纶。
试部丹砂,聊乘凫舄,来种锦江桃李春。
弦歌地,看吏能绰著,荐墨争新。
从兹大振家声。
待京国来归专秉钧。
想宸恩初拜,北门学士,都人尽道,东阁郎君。
雨细丝轻,梅黄金重,两荚宝阶呈端蓂。
称觞庆,愿莱衣衮衮,长照壮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