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武薄三公,尚书领西掖。
虽复当枢要,厥佩犹铜墨。
久次文无害,始为二千石。
尾大终压身,备物仍典册。
千载同兹恨,学士充内职。
上可蔽主权,下不膺吏责。
却顾九列人,黯黮无颜色。
建武薄三公,尚书领西掖。
虽复当枢要,厥佩犹铜墨。
久次文无害,始为二千石。
尾大终压身,备物仍典册。
千载同兹恨,学士充内职。
上可蔽主权,下不膺吏责。
却顾九列人,黯黮无颜色。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世贞所作的《题阙》系列之二十四,通过对古代官制和官员角色的描绘,展现了对权力与职责关系的深刻思考。
诗中首先提到“建武薄三公,尚书领西掖”,描述了古代官制中尚书负责政务的重要地位,但同时也暗示了权力结构的复杂性。接着,“虽复当枢要,厥佩犹铜墨”一句,通过对比高官的职位与实际权力象征(铜墨印),揭示了权力表面与实质之间的差距。
“久次文无害,始为二千石”则强调了官员晋升过程中的文才与实际职务的关系,指出即便有深厚的文才,也需逐步积累经验才能真正承担起重要的行政责任。“尾大终压身,备物仍典册”进一步阐述了权力与责任的关系,形象地比喻了权力过大可能导致的自我束缚,同时强调了官员在处理政务时应遵循的规则与制度。
“千载同兹恨,学士充内职”表达了对历史中普遍存在的权力与责任失衡现象的感慨,指出即使是学识渊博的学者担任内廷职务,也可能面临无法完全发挥其才能的困境。“上可蔽主权,下不膺吏责”则从更宏观的角度探讨了权力在不同层级间的流动与制约,强调了权力行使者在不同层面的责任与限制。
最后,“却顾九列人,黯黮无颜色”以一种反思的姿态,回顾那些身处高位的官员们,他们的面容因权力的重压而失去了原有的光彩,形象地描绘了权力与责任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平衡关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古代官制和官员角色的深刻描绘,反映了作者对权力与责任、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深入思考,以及对历史中普遍存在的权力失衡现象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