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幅轻绡画建溪,刺桐花下路高低。
分明记得曾行处,祗欠猿声与鸟啼。
六幅轻绡画建溪,刺桐花下路高低。
分明记得曾行处,祗欠猿声与鸟啼。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风景画面,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深切记忆和感受。
“六幅轻绡画建溪”,这里的“六幅”可能指的是连续的画卷,每一幅都展示了建溪的不同风貌。诗人通过“轻绡”来形容画纸,既表现了画作的精致,也暗示了一种柔和、细腻的情感。
“刺桐花下路高低”,诗中的“刺桐花”即指的是桐树开花,通常桐花白而香。在这里,它不仅是景物的一部分,更为画面增添了生动的色彩。道路的“高低”则形象地描绘出溪谷间起伏的自然路径。
“分明记得曾行处”,诗人表达了对过去经历过的地方有着清晰而深刻的记忆。这不仅是对物理环境的一种回忆,更是情感和精神上的共鸣。
最后,“祗欠猿声与鸟啼”一句,则是在描绘画面缺少的元素。诗人通过“祗欠”,即“只欠”的意思,表达了对这幅画作中缺失的自然声音——猿啼和鸟鸣的一种渴望。这也许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声音会让景色更加生动,因此诗人希望它们能出现在画中,使得画面更加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