拄杖行行去路遥,城荒树老色萧条。
颍州寺里僧知否,夜梦常游飞盖桥。
拄杖行行去路遥,城荒树老色萧条。
颍州寺里僧知否,夜梦常游飞盖桥。
这首诗《偶题》由宋代诗人毕仲游所作,通过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行走在荒城老树间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孤寂而静谧的氛围。
首句“拄杖行行去路遥”,以“拄杖”这一细节开篇,形象地展现了诗人独自一人,步履蹒跚,远行于漫长的道路之上,既表现了旅途的艰辛,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沉思。接下来,“城荒树老色萧条”一句,将视线转向四周的景象,荒废的城墙,古老的树木,一片萧瑟之气扑面而来,渲染出一种凄凉的环境氛围,同时也为下文的情感抒发埋下了伏笔。
“颍州寺里僧知否,夜梦常游飞盖桥”两句,诗人将思绪从现实中的荒凉景象拉回内心世界,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颍州寺,或许是他曾经驻足、留连的地方,而“僧知否”则暗含着对寺中僧侣是否还记得他过往的探访的疑问,以及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最后一句“夜梦常游飞盖桥”,则直接点明了诗人对过去美好回忆的向往,仿佛在梦中仍能重游那座“飞盖桥”,享受那份宁静与自由,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对往昔生活的眷恋。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情感的深刻挖掘,展现了诗人面对人生变迁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也有对现实孤独与寂寞的感怀,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燕山嵯峨易水流,北风吹水声飕飕。
荆卿驱车不顾返,仗剑欲报燕丹雠。
可怜燕耻犹未雪,壮士衷肠空激烈。
千年往事水犹寒,萧萧壮发能冲冠。
怜君故是荆卿比,翩翩侠气横燕市。
击筑还过易水滨,一声长啸悲风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