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者遇清夷,草间无聚啸。
群公坐阎阖,垂缨陟清要。
世事诚乱麻,昊天其不吊。
变起三十年,火焚遂成燎。
新亭陆沉叹,灾或及原庙。
名城为丘墟,狐社鬼并啸。
白骨矗马胫,千里有横烧。
近更苦驿骚,勤王困征调。
所过绝鸡犬,村落苦攻剽。
圣人洵至仁,屡下哀痛诏。
侧闻台阁论,似未耻纷噭。
言官所击排,旦贤夕不肖。
卿相握大权,辅弼拟周召。
世所欲用人,俱已布当道。
四郊尚多垒,其敢大夫诮。
往者遇清夷,草间无聚啸。
群公坐阎阖,垂缨陟清要。
世事诚乱麻,昊天其不吊。
变起三十年,火焚遂成燎。
新亭陆沉叹,灾或及原庙。
名城为丘墟,狐社鬼并啸。
白骨矗马胫,千里有横烧。
近更苦驿骚,勤王困征调。
所过绝鸡犬,村落苦攻剽。
圣人洵至仁,屡下哀痛诏。
侧闻台阁论,似未耻纷噭。
言官所击排,旦贤夕不肖。
卿相握大权,辅弼拟周召。
世所欲用人,俱已布当道。
四郊尚多垒,其敢大夫诮。
此诗《杂诗六首(其一)》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彭孙贻所作。诗中描绘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景象,反映了作者对当时政治腐败、民生疾苦的深切忧虑。
首句“往者遇清夷,草间无聚啸”描绘了过去社会安定,没有盗匪聚集的情景,与后文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社会秩序的崩坏。接着“群公坐阎阖,垂缨陟清要”描述了官员们在高位上享乐,却无力解决百姓疾苦的状态,暗含对统治阶层的批判。
“世事诚乱麻,昊天其不吊”表达了对社会混乱的感慨,以及对上天不降福于人间的质疑。“变起三十年,火焚遂成燎”指出社会危机的爆发,从局部火灾蔓延至全国性的灾难。“新亭陆沉叹,灾或及原庙”通过新亭和原庙的比喻,表达了对国家根基受损的担忧。
“名城为丘墟,狐社鬼并啸”描绘了城市被毁,鬼神哀嚎的凄凉景象,进一步渲染了社会的破败。“白骨矗马胫,千里有横烧”则以白骨和火焰的意象,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死亡的普遍性。“近更苦驿骚,勤王困征调”指出了战乱导致的交通阻塞和朝廷征兵的艰难。
“所过绝鸡犬,村落苦攻剽”描述了战乱中村庄被洗劫的惨状。“圣人洵至仁,屡下哀痛诏”表达了对皇帝仁慈的肯定,但同时也暗示了诏令未能有效解决问题。“侧闻台阁论,似未耻纷噭”批评了高层官员对社会问题的轻视和推诿责任的态度。
“言官所击排,旦贤夕不肖”揭示了言官制度的失灵,贤能之士被排挤,无能之辈占据高位。“卿相握大权,辅弼拟周召”批评了权臣滥用职权,忽视国计民生。“世所欲用人,俱已布当道”指出人才选拔机制的失效,真正有能力的人无法得到重用。
最后,“四郊尚多垒,其敢大夫诮”表达了对国家边疆安全的担忧,以及对统治者可能受到责难的预见。整首诗深刻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洞察和对理想政治的追求,是研究明末清初社会变迁和思想文化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