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家亭馆盛当时,弦诵俄闻发旧基。
鹿洞未能来赐额,菟裘兼可便吾私。
雨添书带庭前草,风动琅玕砌畔枝。
自昔竹林誇放逸,未应文彩似今奇。
谢家亭馆盛当时,弦诵俄闻发旧基。
鹿洞未能来赐额,菟裘兼可便吾私。
雨添书带庭前草,风动琅玕砌畔枝。
自昔竹林誇放逸,未应文彩似今奇。
这首诗描绘了方岩书院在明代的兴盛景象。首联“谢家亭馆盛当时,弦诵俄闻发旧基”以“谢家”典故开篇,暗喻方岩书院如同谢家般历史悠久,弦歌不绝,展现了书院昔日的繁荣与学术氛围的浓厚。颔联“鹿洞未能来赐额,菟裘兼可便吾私”则表达了对未能亲自莅临赐名的遗憾,同时流露出对书院的归属感和私心,体现了对教育事业的深厚情感。
颈联“雨添书带庭前草,风动琅玕砌畔枝”通过自然界的景象,生动地描绘了书院环境的清幽与生机勃勃,雨后的绿草与微风吹动的竹枝,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尾联“自昔竹林誇放逸,未应文彩似今奇”则将方岩书院与古代竹林中的放逸生活相比较,强调了书院不仅传承了古代的自由与洒脱,更在今日展现出独特的文采与魅力,表达了对书院教育理念与成就的高度赞扬。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方岩书院历史、环境、教育理念的描绘,展现了其在明代的辉煌与独特之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教育事业的深情厚意和对书院未来的美好期待。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