颇得幽栖趣,看山拥敝裘。
寒潭初过雁,红叶欲遮楼。
云水自为适,烟霞又入秋。
与君深夜里,清思共悠悠。
颇得幽栖趣,看山拥敝裘。
寒潭初过雁,红叶欲遮楼。
云水自为适,烟霞又入秋。
与君深夜里,清思共悠悠。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于秋夜中寻求心灵宁静的场景,通过细腻的自然景观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幽静生活的向往和内心的平和。
首句“颇得幽栖趣”,点明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喜爱,暗示了其内心追求的宁静与自由。接着,“看山拥敝裘”一句,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诗人独自在山中漫步,穿着破旧的外衣,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体现了诗人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
“寒潭初过雁,红叶欲遮楼”两句,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秋日傍晚的景象:寒潭之上,大雁南飞,留下悠长的痕迹;远处的红叶即将覆盖楼宇,渲染出浓厚的秋意。这两句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也暗含了时光流逝、岁月更迭的哲理。
“云水自为适,烟霞又入秋”则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云水飘渺,烟霞缭绕,这些自然元素在诗人的笔下,成为了心灵寄托的对象,表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渴望。
最后,“与君深夜里,清思共悠悠”一句,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更为深邃的意境之中。诗人与友人深夜相会,共同品味着这份清幽与宁静,分享着彼此的思绪与情感。这一句不仅深化了主题,也体现了友情的真挚与心灵的契合。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秋日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内心情感的深刻抒发,展现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充满了诗意与哲思。
问谁知此时情绪。
匆匆寒食相遇。
东风可是无闲暇,开尽白红千树。
春几许。
还又怕、转头风雨留难住。
浮生浪苦。
且携酒重寻,去年花下,歌我旧金缕。
尊前友,惟有青山如故。
至今面目无妒。
冷光晴色三千丈,斜照夕阳窗户。
堪讶处。
被几叶风帆,催上江南路。
无人自语。
想五载居京,一朝得郡,却甚也能去。
南山北济,算难尽、十二全齐风物。
平地华峰天一柱,鹊倚岩岩青壁。
金线横波,真珠出水,趵突喷寒雪。
无穷潇洒,品题宜有才杰。
遥忆工部来时,谪仙游处,兴自云间发。
翠琰高名千古在,不逐兵尘磨灭。
细嚼遗篇,高歌雅句,风动萧萧发。
英灵何许,画船独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