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余栖崆峒,九阳坐晞发。
承子问道言,词组不能答。
今者游金陵,双驺日喧喝。
过耳了不停,当机时自发。
真宰失玄珠,宁为罔象设。
顶生慕帝释,举念成一蹶。
有身亦何患,无生宁待说。
摆脱有无关,悠然得真诀。
日余栖崆峒,九阳坐晞发。
承子问道言,词组不能答。
今者游金陵,双驺日喧喝。
过耳了不停,当机时自发。
真宰失玄珠,宁为罔象设。
顶生慕帝释,举念成一蹶。
有身亦何患,无生宁待说。
摆脱有无关,悠然得真诀。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世贞所作的《答汪仲淹》。诗中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探讨了人生、修行与解脱的主题。
首句“日余栖崆峒,九阳坐晞发”描绘了诗人隐居于崆峒山,每日沐浴在阳光下,暗示其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然的和谐。接着“承子问道言,词组不能答”,表明诗人面对问题时的困惑与思考,引出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今者游金陵,双驺日喧喝。过耳了不停,当机时自发”描述了诗人旅行至金陵,双驺(随从)的喧闹声并未打扰他,反而在关键时刻启发了他的思考。这里体现了诗人对内心世界的专注与对外界干扰的超脱。
“真宰失玄珠,宁为罔象设”表达了诗人对于宇宙真理的追寻,认为真正的主宰失去了玄妙的智慧,不应为虚幻的存在所设限。这反映了对生命本质和宇宙真理的深刻思考。
“顶生慕帝释,举念成一蹶”通过比喻,指出追求外在的神灵崇拜(帝释天)并不能带来真正的解脱,真正的解脱来自于内心的觉悟。
“有身亦何患,无生宁待说”强调了对生死的豁达态度,认为无论是有形的身体还是无形的生命,都不应成为困扰,真正的解脱在于超越生死的束缚。
“摆脱有无关,悠然得真诀”总结了全诗的主旨,即通过摆脱对有形世界和生死的执着,才能达到内心的平静与真正的领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人生、修行与解脱的探讨,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哲学思考和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
泪淹妆薄。
背东风伫立,柳绵池阁。
漫细字、书满芳笺,恨钗燕筝鸿,总难凭托。
风雨无情,又颠倒、绿苔红萼。
仗香醪破闷,怎禁夜阑,酒酲萧索。
刘郎已忘故约。
奈重门静院,光景如昨。
尽做它、别有留心,便不念当时,雨意初着。
京兆眉残,怎认为、新人梳掠。
尽今生、拚了为伊,任人道错。
豢犬使警夜,畜鸡用司旦;彻警盗所窥,失旦固吾患。
岂无糠粞费,施报不可缓。
家居亦为政,发我中夜叹。
短裘入重云,长鑱求灵药。
人葠四体具,狗杞群吠恶。
采实去条枚,摘花弃跗萼。
长啸忽蹑空,天台赴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