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槔日哀鸣,地渴河底见。
暴巫夜未归,公衙自高宴。
桔槔日哀鸣,地渴河底见。
暴巫夜未归,公衙自高宴。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末年至清朝初期时期,面对严重干旱,社会各层面的不同反应与感受。诗中通过“桔槔日哀鸣,地渴河底见”这两句,形象地展现了干旱对农业生产的严重影响,桔槔在烈日下发出哀鸣,大地因缺水而干涸,河底裸露,生动地刻画出干旱的严峻景象。
接着,“暴巫夜未归,公衙自高宴”两句,对比鲜明地揭示了社会不同阶层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态度差异。巫师在白天忙碌于祈雨,夜晚却未能归来,显示出他们对干旱的无力和焦急;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官府却在高堂之上自顾自地宴饮,似乎对民间的苦难视而不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与贫富差距。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强烈的对比,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批判,以及对底层人民疾苦的关注和同情。诗中寓含的深刻社会意义,使得它成为研究明末清初社会状况和人性反思的重要文学作品之一。
爱月步高桥,霁色如秋半。
石上霜痕明,湖中水影乱。
飞鸿照字连,爝火争光散。
莹彻曙徐亭,寒泓浸孔泮。
通宵不夜天,四壁无尘汉。
冬景此难逢,同君长行玩。
放歌莫言归,对酌觞休算。
酒兴动诗脾,清吟弄柔翰。
晚登西塞山,翛然出林薄。
诸峰自南来,兹岭独岝㟧。
攀援上萝磴,翠微搆兰若。
清梵悬香林,法鼓时间作。
零雨飘岩阿,残云卧松阁。
缅怀玄真子,雅志甘寂寞。
云鸿入冥冥,孤飞避矰缴。
风雨湖上归,浮名寄蓑箬。
斯人邈千载,高风满寥廓。
伊余慕肥遁,世故还束缚。
名境虽盘桓,犹未谐宿诺。
何时返初服,于焉此栖托。
穷秋作寒候,风雨复见侵。
岁晏卧空谷,何当迟知音。
门有车马客,果获心所钦。
为煮山中石,置酒相酌斟。
别来曾几时,白发俱盈簪。
转盼各有述,感怆故不任。
所希战胜颜,四座沾德馨。
眉宇挺芝秀,方瞳碧以深。
欲扣轩辕诀,邈矣空同阴。
海上集霞气,登楼洽冲襟。
仙源讵云远,偃息此中林。
盈盈一水间,毋为叹商参。
人生如浮萍,同生水一涯。
聚者忽焉散,合并安可期。
岂不忆王孙,芳草迷路岐。
客持双鲤至,云是美人贻。
与我期何所,乃在淮水湄。
忽忽玄云浮,雨雪一何滋。
驾言思往从,径滑马行迟。
相隔匪远道,无缘接高辞。
始愿既已违,延伫益凄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