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者昧邪正,贵将平道行。
君子抱仁义,不惧天地倾。
三受主人辟,方出咸阳城。
迟疑匪自崇,将显求贤名。
自来掌军书,无不尽臣诚。
何必操白刃,始致海内平。
恭事四海人,甚于敬公卿。
有恶如己辱,闻善如己荣。
或人居饥寒,进退陈中情。
彻晏听苦辛,坐卧身不宁。
以心应所求,尽家犹为轻。
衣食有亲疏,但恐踰礼经。
我今愿求益,讵敢为友生。
幸君扬素风,永作来者程。
愚者昧邪正,贵将平道行。
君子抱仁义,不惧天地倾。
三受主人辟,方出咸阳城。
迟疑匪自崇,将显求贤名。
自来掌军书,无不尽臣诚。
何必操白刃,始致海内平。
恭事四海人,甚于敬公卿。
有恶如己辱,闻善如己荣。
或人居饥寒,进退陈中情。
彻晏听苦辛,坐卧身不宁。
以心应所求,尽家犹为轻。
衣食有亲疏,但恐踰礼经。
我今愿求益,讵敢为友生。
幸君扬素风,永作来者程。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作品,名为《赠王侍御》。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厚情谊和对品德高尚之人的赞美。
开篇“愚者昧邪正,贵将平道行”两句,指出世间愚昧的人迷失了是非标准,而有识之士却能坚持正义,致力于平等的道德。接着,“君子抱仁义,不惧天地倾”表达了君子的高尚品格,即便在天地动摇的情况下也不畏惧,因为他们心怀仁义。
“三受主人辟,方出咸阳城”可能是指诗人自身的经历,经过多次磨难最终有所成就。随后,“迟疑匪自崇,将显求贤名”表达了对待机而动、不急于求名利的心态。
“自来掌军书,无不尽臣诚”则展示了诗人对职责的忠诚与认真,哪怕是军中之事也要竭尽所能。紧接着,“何必操白刃,始致海内平”似乎是在表达和平的理念,即没有必要手持武器,只需心怀平和即可达到天下太平。
“恭事四海人,甚于敬公卿”则强调了对待广大人民的尊重与关切。随后的“有恶如己辱,闻善如己荣”表达了一种高尚的情操,即将他人的过错视为自身之辱,将他人的善行视为自己的荣耀。
诗人继续写道:“或人居饥寒,进退陈中情。彻晏听苦辛,坐卧身不宁。”这里描绘了对贫困与痛苦的同情,以及对这些苦难深入了解和感同身受的心境。
“以心应所求,尽家犹为轻”则表明了诗人愿意以自己的全部家产来回应他人的请求,即使这样做仍然感到不足。接着,“衣食有亲疏,但恐踰礼经”表示了对待不同关系的人分寸施予的考虑,同时也担心可能超出了礼节之中。
最后,“我今愿求益,讵敢为友生。幸君扬素风,永作来者程。”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不断进步和学习的渴望,并希望朋友能够支持自己的初衷,从而成为后来者的榜样。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品德高尚之人的赞美,以及对待朋友、社会与天下态度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崇高的情操和理想。
老树十百围,赤日不满影。
庙貌画鬼神,焰闪见光景。
闾里颇惊动,豚壶日叩请。
小巫口吟呀,祝奠屡折磬。
安敢议剪伐,惟恐罹灾眚。
乌雀不敢巢,繁阴实脩整。
岂有物所凭,阴奸设机阱。
吾闻夏后氏,液金铸九鼎。
窟穴尽发露,夔羊皆远屏。
自从九鼎亡,草木亦有幸。
万乘君王曾降诏,敝裘瘦马入咸秦。
太平策略三千字,天下英豪二十人。
自合乘时攀日月,如何随众走风尘。
桐庐主簿官虽小,百里之间亦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