裋褐乘荜辂,狐裘驾文车。
西门与北宫,穷达一何殊。
彼达矜已智,此穷愧身愚。
东郭发至言,两惑各以祛。
厚薄有定命,巧拙果谁欤。
归卧掩蓬室,道存何所吁。
裋褐乘荜辂,狐裘驾文车。
西门与北宫,穷达一何殊。
彼达矜已智,此穷愧身愚。
东郭发至言,两惑各以祛。
厚薄有定命,巧拙果谁欤。
归卧掩蓬室,道存何所吁。
这首诗通过对比两种截然不同生活状态的人物,探讨了命运、智慧与道德之间的关系。诗人以“裋褐乘荜辂,狐裘驾文车”开篇,形象地描绘了富贵与贫寒的鲜明对比,暗示了社会阶层的差异。接着,“西门与北宫,穷达一何殊”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差异的不可逾越性。
随后,诗人将视角转向了两种人物的态度:“彼达矜已智,此穷愧身愚”。这里的“达”与“穷”不仅指物质上的富有与贫困,更暗含了智慧与道德的高低。通过“矜”与“愧”的对比,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和自我认知。
“东郭发至言,两惑各以祛”一句,引入了智者东郭先生的言论,旨在为陷入困惑的两人提供指引,消除他们的疑惑。这体现了诗人在寻求一种超越表面现象、触及本质问题的思考方式。
最后,“厚薄有定命,巧拙果谁欤”提出了宿命论与个人努力的辩证思考,暗示了命运虽有定数,但个人的努力与选择也并非无足轻重。这一观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反思价值。
“归卧掩蓬室,道存何所吁”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内心平静与道德坚守的追求,即使身处困境,也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对真理的执着。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于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对于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
杜陵一览众山小,好事元戎况有亭。
红树深明朝雨暗,白鸥飞尽晚烟青。
关河表里连城郭,日月东西绕户庭。
眼力欲穷千里外,动人霜角酒初醒。
先生何事困山囚,澼絖于今尽建侯。
石骨有棱宜碍路,溪流无罅却通舟。
绿荷倾盖二三尺,红槿开花千百头。
惭愧陈琳草檄手,才疏意懒更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