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山潭中黑色龙,经年懒卧泥沙中。
嵩阳山中白额虎,何年一箭肉为土。
龙虽生,虎虽死,天然猛气略相似,生不益人死何负。
虎头枯骨金石坚,投骨潭中潭水旋。
龙知虎猛心已愧,虎知龙懒自增气。
山前一战风雨交,父老晓起看麦苗。
君不见岐山死诸葛,真能奔走生仲达。
邢山潭中黑色龙,经年懒卧泥沙中。
嵩阳山中白额虎,何年一箭肉为土。
龙虽生,虎虽死,天然猛气略相似,生不益人死何负。
虎头枯骨金石坚,投骨潭中潭水旋。
龙知虎猛心已愧,虎知龙懒自增气。
山前一战风雨交,父老晓起看麦苗。
君不见岐山死诸葛,真能奔走生仲达。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所作的《久旱府中取虎头骨投邢山潭水得雨戏作》。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奇特的画面:邢山潭中的黑龙懒散地沉睡在泥沙之中,而嵩阳山中的白额虎已经死亡,其头骨被取下投入潭中。这两者虽然一动一静,但都展现出自然界的威猛之气。
诗人通过对比,暗示龙虽懒但仍具龙威,虎虽死其骨犹有虎气,两者虽生生死死,但内在的气势并未消减。接着,诗人描述了山前的一场风雨交加,仿佛是龙虎之力引发的自然现象,连父老乡亲也为之惊醒,关注着麦苗的生长。最后,诗人以诸葛亮和仲达的历史典故作结,寓意即使如诸葛亮般智者已逝,其精神仍能激发后人。
整首诗寓言性强,借自然景象和历史人物,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英雄精神的赞美,同时也暗含着对久旱求雨的期盼,富有哲理和生活情趣。
寓居萧寺便为家,问舍求田事未涯。
平昔孤踪犹可表,少年豪气不须誇。
雪消野径生春荠,风动荒林噪晚鸦。
极目悠然千里思,祇将诗句傲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