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资控遏,南去楚庭开。
马退茅亭在,龙穿郁水来。
玉符临骆邑,铜柱画交台。
汉吏西曹客,翩翩斧钺才。
两江资控遏,南去楚庭开。
马退茅亭在,龙穿郁水来。
玉符临骆邑,铜柱画交台。
汉吏西曹客,翩翩斧钺才。
这首诗描绘了南宁地区的壮丽景象与历史底蕴。首句“两江资控遏”,巧妙地运用了“两江”这一地理特征,暗示了南宁作为两江交汇之地的战略重要性,同时“控遏”二字则形象地描绘出南宁在军事防御上的关键作用。
接着,“南去楚庭开”一句,不仅展现了南宁地理位置的南向延伸,还暗含着对楚文化的追溯,寓意南宁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中原与南方的重要文化交汇点。通过“楚庭”的比喻,诗人赋予了南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马退茅亭在,龙穿郁水来”两句,运用了生动的自然景观和神话元素,将南宁的自然风光与传说故事相结合,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壮美的氛围。马退茅亭象征着宁静与避世,而龙穿郁水则寓示着生机与活力,两者相映成趣,展现了南宁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气息。
“玉符临骆邑,铜柱画交台”描绘了南宁作为边疆重镇的象征物——玉符与铜柱,它们不仅是权力与权威的象征,也体现了南宁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玉符与铜柱的描绘,进一步强化了南宁作为边疆要塞的形象,同时也暗示了其在维护边疆稳定、促进文化交流方面所起的作用。
最后,“汉吏西曹客,翩翩斧钺才”以汉代官员为喻,赞美了南宁地区人才辈出,既有治理国家的智慧,又有勇猛刚毅的气魄。这不仅是对陈郎中个人才能的赞誉,也是对南宁这片土地上人才荟萃的颂扬。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南宁地理、历史、文化和人物的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表达了对南宁及其人民的敬仰之情。
忽见推帘起暮鸦,风逼小灯斜。
又被打窗雪片,巡檐问、可压梅花。
正开缸、初试屠苏酒,举杯谁劝、强半惜年华。
纵博得、玉壶香暖,毕竟是天涯。
浑一片云山,四围隐隐飞峦,带不起烟霞。
驴背叹行频,垆头暂醉,料醒来孤踪、依旧尘沙。
正醒醉含愁,猛听征鸿嘹亮,哀怨过谁家。
江帆飞雨,汀莎没雁,玉人方上皇州。
酒泛霞觞,潮生烟浦,那堪泪洒苹洲。云树两悠悠。
蓬窗迷岸草,一任夷犹。
羡尔词源、倒倾三峡楚天秋。清时肯卧林丘。
看诗题杏苑,名彻宸旒。
朔月关心,燕风扑面,谁云悔觅封侯。壮志奋吴钩。
故园芳草合,鱼鸟含愁。
何日京尘夜酤,清醑泻床头。
花影重重,乱纹匝地无人卷。
有谁惆怅立黄昏,疏映宫妆浅。只有杨花得见。
解匆匆、寻芳觅便。多情长在,暮雨回廊,夜香庭院。
曾记扬州,红楼十里东风软。
腰肢半露玉娉婷,犹恨蓬山远。闲闷如今怎遣。
看草色、青青似剪。且教高揭,放数点春,一双新燕。
戊子新正吉,春飨祖庙亲。
祀事忻已成,肃驾回宫宸。
登辇偶一顾,舆南一辅臣。
貌奇真才杰,形端气志伸。
外焉秉真一,内则抱忠纯。
诚正辅吾躬,清白饬乃身。
予喜荷天眷,赉贤作邦桢。
庶几皋夔辈,望以康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