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荡辞荆域,苍茫问下关。
如闻三月火,好在六朝山。
天堑仍形胜,人群且燕闲。
南枝烦近讯,胜侣许追攀。
浩荡辞荆域,苍茫问下关。
如闻三月火,好在六朝山。
天堑仍形胜,人群且燕闲。
南枝烦近讯,胜侣许追攀。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抵达金陵(今南京)时的所见所感。首联"浩荡辞荆域,苍茫问下关",以壮阔的笔触描绘了诗人离开荆楚地区,行至长江下游关隘的情景,展现出旅途的豪迈与苍茫之感。
颔联"如闻三月火,好在六朝山",通过比喻,暗示了历史的沧桑变迁。"三月火"可能暗指战火,而"六朝山"则代表了金陵作为六朝古都的历史底蕴,即使历经烽火,其名山依旧见证着历史的痕迹。
颈联"天堑仍形胜,人群且燕闲",进一步赞美了金陵的地势险要和人情风貌。"天堑"指的是长江,"形胜"形容其地理位置优越;"人群且燕闲"则描绘了金陵人民生活的安逸与闲适。
尾联"南枝烦近讯,胜侣许追攀",表达了诗人对结交志同道合朋友的期待,希望能在金陵找到知音,一同游历欣赏这里的美景。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金陵为背景,融合了历史感慨和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这座城市的敬仰与向往。
秋光今夜,向桐江、为写当年高躅。
风露皆非人世有,自坐船头吹竹。
万籁生山,一星在水,鹤梦疑重续。
挐音遥去,西岩渔父初宿。
心忆汐社沈埋,清狂不见,使我形容独。
寂寂冷萤三四点,穿破前湾茅屋。
林净藏烟,峰危限月,帆影摇空绿。
随流飘荡,白云还卧深谷。
岳阳西望荆州,倚楼曾为思刘表。
国亡家破,当时豪俊,鱼沉雁渺。
王霸纷更,乾坤摇荡,废兴难晓。
记观山纵酒,巡檐索句,宿官舫、蓬窗小。
不畏黑风白浪,伴一点、残灯斜照。
棹歌明发,天光无际,得舒晴眺。
万里驰驱,千年陈迹,数声悲啸。
试閒中想像,兴来陶写,付时人笑。
中原几许奇才,乾坤一担都担起。
人人都让,庙堂师表,吾儒元气。
报国丹诚,匡时手段,荐贤心地。
这中间妙理,无人知道,公自有,胸中易。
眉宇阴功无际。看阶前紫芝丹桂。
且休回首,明波春绿,聪山晚翠。
盛旦欣逢,寿杯重举,祝公千岁。
要年年霖雨,变为醇酎,共苍生醉。
河山亭上酒如川。玉堂仙。重留连。
犹恨春风,桃李负芳年。
长记莺啼花落处,歌扇后,舞衫前。
旧游风月梦相牵。路三千。去无缘。
灭没飞鸿,一线入秋烟。
白发故人今健否,西北望,一潸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