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俸常留饲鹤余,重揩醉眼自观渔。
旁人莫误临渊羡,意钓原来不在鱼。
清俸常留饲鹤余,重揩醉眼自观渔。
旁人莫误临渊羡,意钓原来不在鱼。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位名为张达夫少府的垂钓者形象,巧妙地传达了深邃的人生哲理。诗中“清俸常留饲鹤余”一句,以“清俸”点明了人物的身份和生活态度,暗示其虽为官清廉,但生活并不富裕,却能保持高洁之志,如同喂养仙鹤般,追求精神上的富足而非物质的奢华。
“重揩醉眼自观渔”则进一步刻画了人物的独特个性,他不仅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着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甚至在“醉眼”中也能洞察世事,观察自然,展现出一种超越常人的智慧与视野。这里的“醉眼”,并非实指酒醉之眼,而是比喻一种超脱世俗、心灵澄明的状态。
“旁人莫误临渊羡”一句,借用了“临渊羡鱼”的典故,提醒读者不要仅仅羡慕他人拥有某种事物或达到某种成就,而应关注自身内心的追求与成长。这句话强调了个人内在修养的重要性,鼓励人们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而非盲目追求外在的物质或社会地位。
最后,“意钓原来不在鱼”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揭示了垂钓者的真正意图并不在于获取鱼肉,而是在于享受垂钓过程中的宁静与乐趣,以及由此引发的对人生、自然乃至宇宙的深刻思考。这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更是一种哲学思想的表达,即真正的快乐和满足往往来源于内心世界的丰富与和谐。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一幅垂钓图,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观、人物性格、生活哲理等多个层面,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生价值和精神追求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前夕盛雷电,谓言春和发。
典衣买春酒,岁事亦可悦。
不知天难谌,信宿更凝冽。
朝来雪盈尺,初计顿乖越。
吾庐甘重塞,敝褐忍百结。
岂敢咨祁寒,又非慕炎热。
阴阳相交错,万一成灾孽。
忆昔鲁隐公,九年春三月。
癸酉雨震电,庚辰大雨雪。
春秋书为法,其事何照晰。
曾经圣人笔,下学而上达。
况此四月间,又当季春末。
愿排阊阖戟,一献春秋说。
路远泥阻深,愁哉卧岩穴。
独夜一卷史,上寻千岁间。
咄嗟兴废更,俯仰朝市迁。
古人病无闻,愚智矜后先。
共乐无穷中,正如朝露然。
向观功名际,自以皆万年。
迩来令人悲,蚊蚋过目前。
安得谢浮俗,高举凌九天。
捐书以绝学,寄心崆峒仙。
海滨寂寥地,送别何须频。
数上曲阳亭,自然愁旅人。
晴日排寒色,清光湛奫沦。
微风海上来,满目飞鱼鳞。
孤云去无所,野鸟鸣相驯。
信美非吾土,送目倦南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