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诏金门草圣题,平明趋过殿西墀。
宫床赐笔宣名早,赭案焚香上策时。
朝论只应收畯杰,皇心非不监安危。
玉堂词客承恩久,几度曾来醉御卮。
奉诏金门草圣题,平明趋过殿西墀。
宫床赐笔宣名早,赭案焚香上策时。
朝论只应收畯杰,皇心非不监安危。
玉堂词客承恩久,几度曾来醉御卮。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王圭所作,名为《被诏考制科呈胡武平内翰三首(其一)》。诗中描述了作者奉命参加科举考试,并在金门草拟圣旨的场景,以及宫廷中的奢华生活和朝政讨论的情境。
“奉诏金门草圣题”,展现了皇帝的权威与文人对天子的尊崇,金门乃是宫禁之内的地方,草拟圣旨则体现了诗人的职责与使命。紧接着,“平明趋过殿西墀”一句,则描绘出朝堂之上的肃穆气氛和文人谨慎行走的场景。
“宫床赐笔宣名早,赭案焚香上策时”,这两句则是对皇帝赏赐与科举考试的描述。诗人受赐笔墨,在早晨宣布名次,而后在特定的案几上焚香,表达了对科举成功的期待和尊重。
“朝论只应收畯杰,皇心非不监安危”,这两句则是对朝政讨论与皇帝关怀国家安全的描写。诗人认为朝廷对于人才的选拔应当精准,而皇帝的心思也不仅仅局限于个人安危。
“玉堂词客承恩久,几度曾来醉御卮”,最后两句则是对诗人在宫廷中的地位和与皇帝之间关系的表达。玉堂可能指的是某个供文人聚会讨论文学的地方,词客即是文学爱好者或文人。承恩久表示长期受到皇家的恩惠,而“几度曾来醉御卮”则透露出诗人与皇帝之间的亲密关系,御卮可能指的是皇帝赏赐给诗人的酒。
总体来说,这首诗反映了北宋时期科举制度下文人们的社会地位、宫廷生活以及他们与皇权之间微妙的关系。同时,也表现出了作者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个人在政治舞台上的自我定位。
曾为假吏到燕山,送子长征不作难。
故国能无叹禾黍,中原应欲睹衣冠。
黑甜软饱宜加爱,红皱黄团止可观。
行矣勿为儿女恋,指期良月待君还。
圣贤不得见,道散固已久。
学者多自贤,鲜肯事师友。
颠冥声利中,悔吝皆自取。
动言无愧怍,未知果然否。
寡过云未能,先圣欣善诱。
凛凛孟氏言,几希异禽兽。
参乎病知免,遂使启足手。
宁知起易箦,又在此段后。
吾侪况小人,气质素凡陋。
以其所以养,孝道亦何有。
勉前类水马,立处祇如旧。
傥复不自力,其末当愈谬。
每思攻所愧,扁榜铭座右。
三诵故人书,惭汗几欲溜。
夫岂为戏言,知君于我厚。
因之更加警,补过尚无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