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烟前日忆其声,嘹唳听疑自唤名。
恰是令人识鸿耳,流阴瞥眼那知惊。
乘烟前日忆其声,嘹唳听疑自唤名。
恰是令人识鸿耳,流阴瞥眼那知惊。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鸿雁鸣叫声的独特感受与思考。首句“乘烟前日忆其声”,以“乘烟”二字营造出一种朦胧、缥缈的氛围,仿佛在烟雾缭绕中回忆起鸿雁的鸣叫声,既展现了声音的遥远与神秘,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记忆的深刻。
次句“嘹唳听疑自唤名”,进一步描绘了鸿雁鸣叫时的景象。鸿雁的叫声被形容为“嘹唳”,既有高亢之意,又带有悠长之感,仿佛它们在空中自由翱翔时,不自觉地呼唤着自己的名字,展现出鸿雁的自在与独立。
第三句“恰是令人识鸿耳”,则表达了诗人对鸿雁鸣叫声的独特理解与感悟。这里的“识”字,不仅指出了鸿雁叫声的识别性,更蕴含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体悟,以及对生命状态的向往与追求。
最后一句“流阴瞥眼那知惊”,则以“流阴”比喻时光的流逝,而“瞥眼”则强调了时间的短暂与不经意。这句话通过对比鸿雁对时间的无感与人类对时间的感知,表达了对生命短暂与自然永恒之间对比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鸿雁鸣叫声的细腻描绘,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和生命意义的独到见解,语言流畅,情感真挚,富有哲理意味。
清明初过後,正空翠、霭晴鲜。
念水际楼台,城隅花柳,春意无边。
清时自多暇日,看连镳、飞盖拥群贤。
朱邸横经满坐,紫微渊思如泉。
高情那更属云天。
语笑杂歌弦。
向啼鴂声中,落红影里,忍负芳年。
浮生转头是梦,恐他时、高会却难全。
快意淋浪醉墨,要令海内喧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