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体芳兰君可人,一轩风月澹无邻。
丝麻十亩他年老,文史三冬上世贫。
浑浑淄渑空自辨,眈眈狼虎谩相亲。
了然道眼都无许,祇有莺花满意春。
竟体芳兰君可人,一轩风月澹无邻。
丝麻十亩他年老,文史三冬上世贫。
浑浑淄渑空自辨,眈眈狼虎谩相亲。
了然道眼都无许,祇有莺花满意春。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隐士的形象与心境。首句“竟体芳兰君可人”,以“芳兰”比喻隐士的高洁品性,表达对其人格魅力的赞美。“一轩风月澹无邻”,进一步渲染了隐士所处环境的清幽与淡泊,暗示其超凡脱俗的生活态度。
接着,“丝麻十亩他年老,文史三冬上世贫”,通过描述隐士未来的田园生活和对学问的追求,展现了其对自然与知识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生活的乐观期待。这里“十亩”与“三冬”分别象征着广阔的田地与深厚的学识,体现了隐士对物质与精神世界的双重追求。
“浑浑淄渑空自辨,眈眈狼虎谩相亲”,这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隐士与世俗社会中的纷扰与险恶进行对比,强调了隐士对纯净与真善美的坚守,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世界中复杂人际关系的疏离感。
最后,“了然道眼都无许,祇有莺花满意春”,以“了然道眼”形容隐士洞悉世事的智慧,而“莺花满意春”则形象地描绘了隐士在自然美景中找到的精神满足与内心的宁静。整首诗通过对隐士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美好形象,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方式的向往与赞美。
闲适与康宁,山林只一人。
风流两晋旧,翰墨四朝新。
五裤歌宣化,三盘载演纶。
垂杨闲意绪,华顶老精神。
广乐千龄会,溟波几度尘。
壶中留白日,庭下拥朱轮。
荷嫩衣重制,兰馨佩更纫。
玉颓千日酿,俗蜕百年身。
赋里寻词客,桥边问应真。
灵光犹在鲁,商岭谩逃秦。
入社宜归洛,休耕不起莘。
骑箕渺何许,长啸玉楼春。
蜕俗风标与月分,竞攀争撷到仍云。
弗知芗国有乔木,大似幽居无此君。
叶密听他嫌不韵,根盘如许合空群。
四朝雨露金刀寺,两树前年夭斧斤。
集霰缤缤趁雨飘,回风籍籍委江郊。
重阴冻锁天无畛,一眼平铺池不坳。
直恐径迷随意扫,又疑竹裂带寒敲。
倚阑欲看连云色,更待黄昏桂影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