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素上金泥,云衣整稻畦。
曾充僧典质,未到佛阶梯。
领众三韩北,分身两浙西。
一龛老风雨,谁与振幽栖。
木素上金泥,云衣整稻畦。
曾充僧典质,未到佛阶梯。
领众三韩北,分身两浙西。
一龛老风雨,谁与振幽栖。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与佛门的深厚联系和他所经历的旅程。首句“木素上金泥,云衣整稻畦”以朴素的木头表面覆以金色涂料,比喻僧人的生活虽简朴却闪耀着精神的光辉,如同云朵般轻盈的外衣整齐地排列在稻田中,象征着僧侣们在世间劳作的宁静与和谐。
“曾充僧典质,未到佛阶梯”则表达了僧人曾经作为僧侣的典当物,即他的身份和修行,虽未达到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但已展现了对佛法的追求和奉献。
“领众三韩北,分身两浙西”描述了僧人带领众弟子向北行进至三韩(古代朝鲜半岛的称呼),同时在两浙地区(泛指浙江一带)也有所活动,体现了其广泛的影响力和对佛教传播的贡献。
“一龛老风雨,谁与振幽栖”最后两句,通过描述僧人在风雨中的一龛(小屋或佛龛),暗示了僧人的生活虽艰苦,但内心坚定,无人能理解或帮助他摆脱孤独与困境,强调了僧人修行的孤独与坚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僧人生活、修行及影响的描绘,展现了其对佛教的虔诚与奉献,以及在世俗世界中的独特存在感。
露叶犹青,岩药迟动,幽幽未似秋阴。
似梅风带溽,吹度长林。
记当日、西廊共月,小屏轻扇,人语凉深。
对清觞,醉笑醒颦,何似如今。
临高欲赋,甚年来、渐减狂心。
为谁倚多才,难凭易感,早付销沈。
解事张郎风致,鲈鱼好、归听吴音。
又夜阑闻笛,故人忽到幽襟。
玉砌标鲜,雪园风致,似曾相识。
蝉锦霞香,乌丝云湿,吹渴蟾蜍滴。
青青白白,关关滑滑,寒损珠衣狂客。
尽声声、不如归去,归也怎生归得。
含桃红小,香芹翠软,惆怅宜城山色。
百折浮岚,几湾流水,那一些儿直。
落花情味,露花魂梦,蒲花消息。
抚纤眉,织乌西下,为君凝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