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子长安尘满裘,道人门馆自深幽。
东风拂地千条柳,春水平池数点鸥。
俯首一官真底事,倒囊三百更何求。
读书挟策君知否,失性还同博塞游。
客子长安尘满裘,道人门馆自深幽。
东风拂地千条柳,春水平池数点鸥。
俯首一官真底事,倒囊三百更何求。
读书挟策君知否,失性还同博塞游。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共同游历的场景和心境。开篇“客子长安尘满裘,道人门馆自深幽”两句,设置了一种远离尘嚣、隐逸于世的氛围,“客子”指的是游子,“长安”是古都之称,但这里更多指代遥远的地方。诗人穿着已被尘土覆盖的皮裘,表明他久未外出,而“道人门馆自深幽”则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归隐田园的生活状态。
接下来的“东风拂地千条柳,春水平池数点鸥”两句,则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春天的东风轻拂着地面,而成千上万的柳树在这春风中摇曳生姿;“水平池”则是诗人游历中的所见,水面平静如镜,偶尔有几只鸥鸟点缀其间。
再往下,“俯首一官真底事,倒囊三百更何求”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淡漠态度。诗人似乎在说,即便是低头认真地做好一份工作,也不过是一种寻常不经心的事情;“倒囊三百”则意味着诗人的经济状况并不富裕,但他却表示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不再追求更多。
最后,“读书挟策君知否,失性还同博塞游”两句,则是诗人对友人的提醒和自我安慰。这里的“读书挟策”意味着阅读古籍、筹划未来,“君知否”则是在询问对方是否了解这一点;而“失性还同博塞游”则是在表达,即便是迷失了本性的自己,也愿与友人共同在广阔的世界中漫游。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对生活态度的深刻抒发,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