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尽见石城,寺在石城里。
崖缺露遥村,门开对寒水。
况非雉堞成,无以金汤比。
梵众此安栖,俗驾来有几。
溪尽见石城,寺在石城里。
崖缺露遥村,门开对寒水。
况非雉堞成,无以金汤比。
梵众此安栖,俗驾来有几。
这首诗描绘了南明山宝相寺周边的自然景观与寺庙的宁静氛围。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石城山的独特风貌和宝相寺的静谧环境。
首句“溪尽见石城,寺在石城里”,点明了地点,溪流尽头是石城,而宝相寺就坐落在这石城之中,营造出一种隐秘而神秘的氛围。接着,“崖缺露遥村,门开对寒水”两句,描绘了山崖的峭壁间隐约可见远处的村庄,而寺庙的大门则正对着清冷的水面,这样的景象既展示了山林的幽静,也暗示了寺庙与外界的隔绝感。
“况非雉堞成,无以金汤比”,进一步强调了石城山的独特之处,它不像城墙那样坚固,却有着难以比拟的防御优势,这里的“金汤”比喻的是坚固的防御工事,这里用来形容石城山的自然屏障,形象地表达了石城山的险峻与安全。
最后,“梵众此安栖,俗驾来有几”两句,将视角转向寺庙内部,说明僧侣们在此安心修行,而世俗之人能来到此地的却寥寥无几,突出了宝相寺作为修行之所的清净与神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石城山和宝相寺周围环境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与宗教的和谐共存,以及寺庙作为精神避风港的独特魅力。
青山甚不远,每因尘事疏。
百念搅胸次,岂知山有无。
君无适俗韵,常似山中居。
出处本无二,梦觉固不殊。
不知此山堂,始性从何途。
未尝走道路,亦不用舟车。
溪流与山色,相对若有馀。
此地甚闲旷,如君心地初。
行云映远树,中有此田庐。
如今遂安处,始验实不虚。
得非神所相,无乃道力扶。
亲朋在左右,不待折简呼。
往来一笑乐,胜有十轮朱。
何须从范子,辛苦泛五湖。
亦不学泪溺,远去斯人徒。
从容万事表,在我不在渠。
欣然理前梦,已胜在华胥。
羡君须作缘坡竹,饱饭我诗声彻屋。
闭门不出动经旬,坐看禅房花柳簇。
却记冰霜动地时,半夜小园风折木。
一尊相对任浊清,三径闲行漫松菊。
长篇短句动盈轴,想像清香有馀馥。
问君何以得此妙,未润只缘山有玉。
我穷犹敢和君诗,不留和气满脐腹。
搜寻险韵少工夫,敢与诸公斗迟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