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清亦足发,弄水俯晴川。
顾影非坡月,昂首是梵天。
人才三国后,边信十年前。
吹笛归樊口,芦花落满船。
秋清亦足发,弄水俯晴川。
顾影非坡月,昂首是梵天。
人才三国后,边信十年前。
吹笛归樊口,芦花落满船。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自在悠然的生活状态。开篇“秋清亦足发,弄水俯晴川”两句,诗人似乎在一个清新的秋日里,不急不缓地行走于一片清澈的水边,享受着大自然赋予的宁静与美好。
接着,“顾影非坡月,昂首是梵天”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争的超脱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这里的“梵天”通常指佛教中的梵净天,是一个非常高级的天界,象征着极致的清净与安宁。
中间两句,“人才三国后,边信十年前”,则是诗人对于历史和时间的一种反思。三国时代以后的“人才”可能指的是那些在乱世中仍能保持自己操守和理想的人物,而“边信十年前”则可能暗示着某个重要的承诺或约定。
最后,“吹笛归樊口,芦花落满船”,则是诗人对一种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人在黄昏时分,吹着笛子,缓缓地驾着装满了芦花的小舟归航于樊口,这里不仅有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也蕴含着对平静生活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一种淡泊明志、超脱尘俗的生活态度。
别君岁月多,万事皆非昔。
天昏惨暮云,愁绪繁堪织。
岂期成东邻,日造芝兰室。
吟哦戒骚奴,挥洒惊墨客。
犹嫌小伎耳,宴坐学欺魄。
人间倏流电,悟此真良策。
堂堂少林老,我岂得其骨。
君来叩两端,一笑非言默。
超然反其真,游子归故宅。
玄机傥未领,对面千山隔。
象罔亦何心,珠还赤水北。
圣贤勿云远,謦咳常在侧。
吾宗枝干衰,弱植念孤独。
结交得此君,蒹葭倚琼玉。
即之不忍去,爽气如可掬。
初观爱柯茎,久坐穷节目。
细叶裁云新,深根封藓绿。
从今净两眼,不数山中木。
世路繁荆榛,相将隐空谷。
直须丹凤来,采实虞庭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