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中华正,星辰上国偏。
经纶今四海,讨伐旧三边。
失道非无素,乘时不偶然。
安刘机在早,诛吕计须权。
礼乐胜残后,干戈止杀前。
未闻晁氏戮,初幸贾生缘。
善马来何利,穷兵去甚坚。
国雠因破虏,民耗是求仙。
忍愤中郎节,残形太史编。
冲融当魏邴,腼衍自昭宣。
故老心徒切,先皇道益悬。
元成真渐地,哀少卒崩天。
七庙倾王莽,三公败董贤。
兴亡岂无诫,为看借秦篇。
日月中华正,星辰上国偏。
经纶今四海,讨伐旧三边。
失道非无素,乘时不偶然。
安刘机在早,诛吕计须权。
礼乐胜残后,干戈止杀前。
未闻晁氏戮,初幸贾生缘。
善马来何利,穷兵去甚坚。
国雠因破虏,民耗是求仙。
忍愤中郎节,残形太史编。
冲融当魏邴,腼衍自昭宣。
故老心徒切,先皇道益悬。
元成真渐地,哀少卒崩天。
七庙倾王莽,三公败董贤。
兴亡岂无诫,为看借秦篇。
此诗《读<西汉书>十四韵》,由唐代诗人张祜所作,以历史为镜,深思西汉兴衰之道。开篇即以“日月中华正,星辰上国偏”点出主题,将西汉置于历史的中心位置,强调其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接下来的“经纶今四海,讨伐旧三边”,则描绘了西汉在统一与扩张过程中的雄心壮志。
“失道非无素,乘时不偶然”两句,揭示了西汉兴盛背后的复杂原因,既有内部政策的失误,也有外部时机的把握。接着,“安刘机在早,诛吕计须权”强调了关键决策的重要性,如早定刘氏江山,果断除掉吕氏威胁。
“礼乐胜残后,干戈止杀前”体现了西汉在治国理念上的转变,从武力征服转向以礼乐教化,以和平手段解决争端。然而,“未闻晁氏戮,初幸贾生缘”也暗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以及智谋人物对王朝命运的影响。
“善马来何利,穷兵去甚坚”反映了西汉在对外政策上的矛盾,既追求和平,又难以放弃武力。接下来的“国雠因破虏,民耗是求仙”则指出战争带来的破坏与人民的苦难。
“忍愤中郎节,残形太史编”通过具体人物的命运,展现了权力斗争的残酷与牺牲。最后,“冲融当魏邴,腼衍自昭宣”、“故老心徒切,先皇道益悬”、“元成真渐地,哀少卒崩天”、“七庙倾王莽,三公败董贤”、“兴亡岂无诫,为看借秦篇”则总结了历史教训,表达了对西汉兴衰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以历史为线索,通过对西汉兴衰的回顾,探讨了权力、道德、战争与和平之间的关系,以及历史的循环与教训。语言凝练,寓意深远,展现了诗人对历史深刻的洞察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武宗惟雄俊,有臣委用专。
德裕才略大,感恩罄所宣。
是时岩廊上,六合气可吞。
论兵决胜负,万里在目前。
一平回鹘凶,再洗上党昏。
杨弁不知时,乃敢盗太原。
岂信明光甲,遣人斩其元。
廷谋昧知几,唯有君相然。
成立三大功,慷慨在一言。
风霆运不测,日月朗高悬。
李唐势已去,至此岌复缠。
外内已息兵,崇卑定乾坤。
遂令河北师,弭耳如孤豚。
事书史册上,读之快心魂。
千载若信宿,凛凛风烈存。
世人多说剑,不见斫伐痕。
玩弄反自伤,何用饰玙璠。
迂哉贾生饵,果尔房琯奔。
施为贵寔效,讵主衒空文。
长松高落落,积雪白皑皑。
鳞鬣冻且僵,郁结久不开。
观其缠压意,直使同枯荄。
雁带寒光去,鸟传春信来。
微阳入直干,生意忽已回。
豁若醉初醒,整顿出尘埃。
秀色媚山腹,孤标摩斗魁。
时至自当复,安得长摧颓。
若非根本壮,何能异草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