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诗酒谁亡国,文士萧梁总厚颜。
燕雀烽烟秋渺莽,杜鹃归梦夜间关。
饥来扑枣还携妇,隐去无钱更买山。
已卜此生休未得,石壕村吏可容閒。
风流诗酒谁亡国,文士萧梁总厚颜。
燕雀烽烟秋渺莽,杜鹃归梦夜间关。
饥来扑枣还携妇,隐去无钱更买山。
已卜此生休未得,石壕村吏可容閒。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彭孙贻在明末清初时期创作的《漫兴十首和郭半村舍人韵》中的第六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生以及社会现实的独特见解。
首句“风流诗酒谁亡国”,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暗示了诗酒风流并非国家兴衰的关键因素,而是深层次的社会、政治原因导致了国家的灭亡。接着,“文士萧梁总厚颜”一句,通过对比萧梁时期的文士与历史上的其他文士,强调了文人的道德品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差异,暗含对当时文人士大夫道德沦丧的批评。
“燕雀烽烟秋渺莽,杜鹃归梦夜间关”两句,运用了燕雀与杜鹃这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分别代表了平凡与不凡、现实与梦想,描绘了一幅战乱背景下人们内心深处对和平与自由的渴望图景。燕雀在烽烟四起的秋天里飞翔,杜鹃在夜晚的关隘中啼鸣,都寄托了诗人对动荡时局中普通百姓生活的同情与关怀。
“饥来扑枣还携妇,隐去无钱更买山”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在乱世中对生活状态的反思。面对饥荒,人们只能寻找食物以维持生存,而无法顾及其他。同时,即使想要隐居避世,也因经济条件所限而无法实现。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对社会底层民众生活艰辛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之间复杂关系的思考。
最后,“已卜此生休未得,石壕村吏可容閒”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无奈与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在经历了种种困苦之后,诗人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并未得到解脱,官府的苛政依然存在,使得他无法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与自由。这一句不仅体现了诗人对个人命运的哀叹,也反映了他对社会不公的强烈不满。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生以及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以及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和批判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