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吠空山响,林深一径存。
隔云寻板屋,渡水到柴门。
日昼风烟静,花明草树繁。
乍疑秦世客,渐识楚人言。
不记逃乡里,居然长子孙。
种田烧险谷,汲井凿高原。
畦叶藏春雉,庭柯宿旅猿。
岭阴无瘴疠,地隙有兰荪。
内户均皮席,枯瓢沃野餐。
远心知自负,幽赏讵能论。
转步重崖合,瞻途落照昏。
他时愿携手,莫比武陵源。
犬吠空山响,林深一径存。
隔云寻板屋,渡水到柴门。
日昼风烟静,花明草树繁。
乍疑秦世客,渐识楚人言。
不记逃乡里,居然长子孙。
种田烧险谷,汲井凿高原。
畦叶藏春雉,庭柯宿旅猿。
岭阴无瘴疠,地隙有兰荪。
内户均皮席,枯瓢沃野餐。
远心知自负,幽赏讵能论。
转步重崖合,瞻途落照昏。
他时愿携手,莫比武陵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游子在桂阳北岭偶遇野人所居时的所见所感。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田园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犬吠空山响,林深一径存。隔云寻板屋,渡水到柴门。" 这几句设定了一种宁静而又有些许荒凉的自然环境,狗吠声在空旷的山中回响,树木茂密只留下一条小路可行。诗人通过“隔云”、“渡水”表现了到达这一幽深处所需的努力和探险精神。
"日昼风烟静,花明草树繁。乍疑秦世客,渐识楚人言。" 这里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自然画面,同时也透露出诗人的历史联想和文化认同。他似乎在怀疑自己是否是古时的游子,并开始理解楚地的人们所用的语言。
"不记逃乡里,居然长子孙。种田烧险谷,汲井凿高原。" 这几句则转向了对田园生活的描绘,诗人对这群隐逸者的生活方式表示出一种理解和认同,他们不再记挂远方的家乡,而是安定下来,甚至开始耕种土地,开辟险峻的地形以供农耕。
"畦叶藏春雉,庭柯宿旅猿。岭阴无瘴疠,地隙有兰荪。" 这里继续了田园生活的描写,通过“畦叶”、“庭柯”等意象,表现出一种宁静而又不失生机的自然景观。同时,“岭阴无瘴疠”和“地隙有兰荪”则透露出这里环境的清新和纯净。
"内户均皮席,枯瓢沃野餐。远心知自负,幽赏讵能论。转步重崖合,瞻途落照昏。" 这几句中,“内户均皮席”、“枯瓢沃野餐”继续了对隐逸生活的描绘,同时诗人也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评价。他在远离尘嚣的心态下,自我反省,并且在幽静中寻找乐趣。最后两句则是诗人的实际行动和观察。
"他时愿携手,莫比武陵源。" 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刻的怀念之情,以及希望将来能与这里的隐逸者们再次相聚的愿望,而不愿意与世上的喧嚣比较。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田园生活的细腻描写,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以及他内心对于远离尘嚣、宁静生活的渴望。
簇簇坡头锦绣丛,几番消息问来鸿。
素商未遣先惊绿,青女何妨更染红。
向日壅培曾覆篑,有时灌溉亦连筒。
年来羁宦成离索,却欠看花一醉同。
骚人墨客可无诗,正值秋郊刈穫时。
此日三登殊可乐,向来半菽亦堪悲。
家家芋栗儿童喜,处处鸡豚父老期。
负郭有田归去晚,婆娑拙守不劳麾。
屈指西风阅岁华,半年行役苦思家。
綵衣归去亲闱好,画角吹残客梦赊。
病里中秋慵见月,醉中九日强簪花。
朅来又过书云候,节物催人一可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