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记道路古事·其三》
《记道路古事·其三》全文
明 / 傅汝舟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昔闻燧人氏,造火遂生人。

世风既变易,戎器亦时因。

用之苟失御,祸克难具陈。

悟彼燎原端,何况云霓屯。

嗟嗟逐兽子,岂复忧积薪。

弗戢将自焚,愿以书君绅。

(0)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傅汝舟所作,名为《记道路古事(其三)》。诗中探讨了人类文明与战争的关系,以及和平的重要性。

“昔闻燧人氏,造火遂生人。”开篇即追溯到远古时代,提到燧人氏发明火种,认为这是人类文明的开端。这里暗示了火的双重性,既是创造生命的工具,也是带来破坏的力量。

“世风既变易,戎器亦时因。”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风气也发生了变化,武器也随之更新换代。这句话反映了历史进程中,战争与武器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

“用之苟失御,祸克难具陈。”如果使用武器不当或失控,带来的灾难和破坏是难以预料和避免的。这句强调了武器使用的谨慎和控制的重要性。

“悟彼燎原端,何况云霓屯。”接着,诗人将话题转向自然现象,比喻战争的爆发如同燎原之火,而云霓屯则象征着和平的景象。通过对比,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警醒。

“嗟嗟逐兽子,岂复忧积薪。”“逐兽子”可能是指追逐野兽的人类祖先,这里暗指人类为了生存而不断斗争的历史。诗人感叹,如今的人们是否还忧虑着积累的资源,即是否还在为未来的生存而担忧。

“弗戢将自焚,愿以书君绅。”最后,诗人发出呼吁,如果不加以节制,人类可能会自取灭亡。他希望自己的话语能被君王或士绅们铭记,以此来倡导和平与智慧的治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回顾历史、反思现实,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后果的深刻思考。它提醒人们在追求进步的同时,也要警惕潜在的风险,保持理性和节制,以实现长久的和谐与繁荣。

作者介绍

傅汝舟
朝代:明   字:远度   号:磊老   籍贯:闽县(今福建福州市区)   生辰:1476~1557年

傅汝舟(1476~1557年),初名舟,字远度,又字木虚,号磊老、丁戊山人等,闽县(今福建福州市区)人。其家初住朱紫坊,后迁丁戊山(嵩山)登龙巷。少与高濲同游学于吏部尚书郑继门下,通天象、堪舆,兼晓黄白炼丹术,曾遍游桂、湘、鄂、齐、鲁等地,求仙访道。好为画,工行草,与高濲齐名。其诗为文学家王世贞所推崇。明正德年间,在福州西湖建宛在堂,一时诗人云集。著有《傅山人集》、《傅木虚集》、《继傅山人集》、《唾心集》、《步天集》、《英雄失路集》各2卷,《拔剑集》3卷,《箜篌集》2卷,《拘虚集》5卷,《丁戊山人集》3卷
猜你喜欢

再次前韵送王文安四首·其二

今古无端物数催,百年何处见伊莱。

烧残经术言非验,日下江河势不回。

墨守敢云坚壁在,火攻时为阿兄来。

天涯聚散宁容易,莫忘嵩台与汉台。

(0)

次和严藕渔宫允南归述怀四首·其二

高卧宁期召命催,廿年名字满蒿莱。

经陈黼座身遥入,宴赐龙楼语未回。

纶綍新裁非往昔,冰霜清操是从来。

江湖此日归渔父,买断磻溪作钓台。

(0)

赠沈詹山

一尺长髭已皓然,目如岩电古稀年。

南中久住丹砂令,海外曾归玉局仙。

老骥未忘歌伏枥,高鸿何必志摩天。

时来渐有西风入,好读磻溪卜猎篇。

(0)

石仓抄其乡沈旬华处士所作先司马及家文忠张文烈诸传见示再次前韵以谢其意

先传劳抄示,他年史所关。

文虽传处士,藏且在名山。

笔足参三立,人堪并两间。

无能酬厚意,珠泪赠君还。

(0)

寄寿何慎思邑侯

沧海起飞鸿,黄鹂语晓风。

山光城外内,水碧县西东。

胜事张灯复,良宵聚酺同。

三时闲节序,百戏走农工。

羔酒公庭献,金章彩服通。

韶华官柳绿,嘉燕烛花红。

永誉神明宰,遐龄鹤发翁。

大慈堪范俗,善事即移忠。

汉柱名方重,邭苗雨正融。

部人歌令德,矫首咏高崧。

(0)

贺广州冯使君二首·其一

天怀高旷世谁如,却为酬知更剖符。

北阙除书来五岭,东风游兴尚三吴。

新添诗卷传人口,旧管黔黎候旅途。

家有傅岩先命在,暂将霖雨到南隅。

(0)
诗词分类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诗人
嵇绍 曹景宗 秋瑾 杜杞 郑虔 连南夫 韩嘉彦 刘友 恒超 柳公绰 查元方 刘子羽 王通 陈经正 钱端礼 田顼 成克巩 沈焕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