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能无欲,看山岂有难。
吾心度禅定,山亦不须看。
处世能无欲,看山岂有难。
吾心度禅定,山亦不须看。
这首诗《戏答提举刘宜翁看山》由宋代诗人黄履所作,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看山”这一行为的深刻思考与见解。
首句“处世能无欲”,开篇即点明了人在世间生活,往往难以摆脱欲望的束缚。这里的“欲”不仅指物质上的追求,更包含了内心深处对于名利、地位、情感等各方面的渴望。诗人以“能无欲”发问,暗示了在复杂多变的世间,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淡泊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次句“看山岂有难”,则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提出了对“看山”这一行为的质疑。山川自然之美,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怀的对象,但诗人却反其道而行之,提出“看山岂有难”的疑问。这里的“难”并非指实际的登山之难,而是指人们在面对自然美景时,是否真的能够放下心中的杂念,真正地去欣赏和感受自然之美。
后两句“吾心度禅定,山亦不须看”,是诗人对前两句的深入思考与总结。他指出,如果一个人的心境达到了禅定的状态,即内心宁静、无欲无求,那么无论是看山还是不看山,都能感受到山的美,因为这种美已经内化于心,无需外在的形式来体现。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将个人心境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强调了内在精神世界的重要性。
整首诗通过“看山”这一主题,探讨了人在世间生活的复杂心态以及如何在纷扰中找到内心的平静。黄履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心灵的纯净与自由,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人生哲学的深刻洞察。
不并难飞茧里蛾,有花芳处定经过。
天风相送轻飘去,却笑蜘蛛谩织罗。
苒苒双双拂画栏,佳人偷眼再三看。
莫欺翼短飞长近,试就花间扑已难。
栩栩无因系得他,野园荒径一何多。
不闻丝竹谁教舞,应仗流莺为唱歌。
看遍花无胜此花,剪云披雪蘸丹砂。
开当青律二三月,破却长安千万家。
天纵秾华刳鄙吝,春教妖艳毒豪奢。
不随寒令同时放,倍种双松与辟邪。
万万花中第一流,浅霞轻染嫩银瓯。
能狂绮陌千金子,也惑朱门万户侯。
朝日照开携酒看,暮风吹落绕栏收。
诗书满架尘埃扑,尽日无人略举头。
剪竹诛茆就水滨,静中还得保天真。
只闻神鬼害盈满,不见古今争贱贫。
树影便为廊庑屋,草香权当绮罗茵。
阶前一片泓澄水,借与汀禽活紫鳞。
耨水耕山息故林,壮图嘉话负前心。
素丝鬓上分愁色,络纬床头和苦吟。
笔研不才当付火,方书多诳罢烧金。
同年二十八君子,游楚游秦断好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