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人远从荆山客,回首荆山楚云隔。
思归夜唱竹枝歌,庭槐叶落秋风多。
曲中历历叙乡土,乡思绵绵楚词古。
身骑吴牛不畏虎,手提蓑笠欺风雨。
猿啼日暮江岸边,绿芜连山水连天。
来时十三今十五,一成新衣已再补。
鸿雁南飞报邻伍,在家欢乐辞家苦。
天晴露白钟漏迟,泪痕满面看竹枝。
曲终寒竹风袅袅,西方落日东方晓。
巴人远从荆山客,回首荆山楚云隔。
思归夜唱竹枝歌,庭槐叶落秋风多。
曲中历历叙乡土,乡思绵绵楚词古。
身骑吴牛不畏虎,手提蓑笠欺风雨。
猿啼日暮江岸边,绿芜连山水连天。
来时十三今十五,一成新衣已再补。
鸿雁南飞报邻伍,在家欢乐辞家苦。
天晴露白钟漏迟,泪痕满面看竹枝。
曲终寒竹风袅袅,西方落日东方晓。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远行的旅人在秋夜中聆听儿童唱竹枝歌的情景,通过孩子们纯真的声音和歌词中的乡土情感,触发了诗人深沉的思念之情。
“巴人远从荆山客,回首荆山楚云隔。”开篇两句即设定了一个遥远的场景,旅人从巴蜀地区远行至荆州,而当他回望那片云雾缭绕的荆山时,心中已泛起思乡之情。
“思归夜唱竹枝歌,庭槐叶落秋风多。”夜幕降临,诗人在秋风的伴奏下聆听着孩子们的竹枝歌,那清脆的歌声与秋风交织,让他对家乡的思念更加强烈。
“曲中历历叙乡土,乡思绵绵楚词古。”通过儿童的歌唱,诗人感受到了深厚的乡土情怀和历史的沉淀,那些古老的楚辞在孩子们的歌声中得以传承。
“身骑吴牛不畏虎,手提蓑笠欺风雨。”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坚韧不拔、无所畏惧的形象,即使面对狂风暴雨,也只身披蓑笠,手执鞭策,与牛并行,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淡定与勇气。
“猿啼日暮江岸边,绿芜连山水连天。”随着夜色渐浓,猿鸣声此起彼伏,诗人站在江岸之上,只见到处都是绿色的荒草与连绵的山脉,以及无垠的水面和天际交融,景象壮阔而又孤寂。
“来时十三今十五,一成新衣已再补。”这两句透露出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他离开家乡已经多年,而孩子们也从小长到大,从一件衣服的更换和补缀中,可见岁月匆匆。
“鸿雁南飞报邻伍,在家欢乐辞家苦。”诗人通过鸿雁南飞,传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家庭温暖生活的不舍。离别之痛,虽在欢笑中,却难以掩盖。
“天晴露白钟漏迟,泪痕满面看竹枝。”晴朗的夜空下,露珠挂在草叶上闪烁,时间似乎变得缓慢,而诗人的泪水也随之涌出,在孩子们的歌声中,他沉浸于对家乡的无限思念。
“曲终寒竹风袅袅,西方落日东方晓。”最后一句,将听歌的情景推向高潮,歌曲结束后,只剩下了萧瑟的秋风在寒冷的竹林中游走,以及那逐渐消逝的西方落日与即将到来的东方曦光,构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的画面。
这首诗通过对听歌场景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深沉的乡愁和对家国的不舍,同时也展现了古代文人对于自然美、音乐美以及生活情感的深切感悟。
东南泽国陂塘阔,旱岁少逢晴五月。
田间蛙喜雨冥冥,竹下鸡啼泥滑滑。
而予不耕陂下田,田皋驱马挥长鞭。
稻塍微茫绝复连,如蹑镜面流鲛涎。
植蹄沮洳不敢前,何暇顾惜青莲乾。
竹鸡鸟,汝幸飞翔罗罻外,安知此涂吁可畏。
雄雌更鸣方自慰,汝不能言意为对。
君不见日围赫赫是长安,大明宫阙开云端。
鸡人唱漏辰三刻,左右相君朝谒还。
前驺谁敢干,後乘不可攀。
飘颻青盖望已远,绿槐阴下沙堤闲。
长堤千步沙漫漫,风不惊尘雨亦乾。
君能驰骛此其所,何事江乡行路难。
长江靡迤山坡陀,旅竹荒松蒙茑萝。
蚕初眠起风日暖,梅弄黄时烟雨多。
山间有径行逶迤,倦客据鞍生睡魔,奈尔思归啼鸟何。
子规鸟,不如归去好。
谁家西北最高楼,几为王孙怨芳草。
子规怜尔解归飞,我独何心长不归。
十年迹绝苏门道,梦里旧游知是非。
一官窃食官仓米,十口之家饱而已。
金印锦衣耀闾里,少年此心今老矣,问舍求田从此始。
九江贤令尹,千载两相望。
昔也陶彭泽,今之章瑞昌。
拂衣置五斗,高兴挹羲皇。
避俗陶无悔,达生吾与章。
渊明三迳荒松菊,我携一瓢寓僧屋。
渊明乞食踵人门,我卖神丸办蔬粥。
渊明为酒接休元,我每移书谢州牧。
渊明纸笔课儿曹,我子长歌紫芝曲。
萧闲门户十三年,尚畏尘缘生处熟。
行将卜隐包家山,誓与苍生链大还。
愿君门外诛榛菅,来者勿拒容跻攀。
镜湖遗老老且孱,犹堪护鼎诃神奸。
功成拔宅自仙去,唯余井臼留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