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角半垂丝,蛮花大于髻。
双行桃树间,婀娜才五岁。
丫角半垂丝,蛮花大于髻。
双行桃树间,婀娜才五岁。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五岁孩童的生动形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孩童的天真与可爱。
“丫角半垂丝”,开篇以“丫角”这一儿童特有的发型入题,形象地勾勒出孩童的外貌特征。“半垂丝”则暗示了孩童活泼好动的性格,仿佛那垂下的发丝也充满了生命力。
“蛮花大于髻”,进一步描述了孩童头上的装饰——“蛮花”。这里的“蛮花”并非特指某种特定的花卉,而是泛指孩童所佩戴的花朵或装饰品,其大小超过了孩童的发髻,既突出了孩童的娇小,又增添了画面的趣味性。
“双行桃树间,婀娜才五岁”,最后两句将孩童置于桃树之间,不仅营造了一种自然和谐的场景,更通过“双行”和“婀娜”这两个词,生动地表现了孩童在桃树间嬉戏的情景。其中,“婀娜”一词,既形容了孩童轻盈的姿态,也暗示了孩童的活泼与灵动。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成功捕捉到了孩童的纯真与活力,让人仿佛能感受到孩童在春日桃林中自由奔跑、欢笑的场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童年的快乐。
两崖老树摇秋声,疏林摵摵飘红英。
槎丫瘦削倍萧瑟,俄看数点寒鸦横。
横处排空复成阵,欲落不落栖还惊。
性果求安便止宿,心缘怀侣犹飞鸣。
商飙习习振林谷,纷纷翔集仍回萦。
一枝岂不故巢恋,归羽未定烦经营。
烟云半抹意惝恍,树杪遮断红霞明。
长空来往极寥廓,徘徊怅望劳浮生。
合离下上得所适,超忽远近随遐征。
树惟见鸦不见叶,夕阳疏影衔山晴。
山人静者独观妙,机心世虑两不撄。
临流拄杖意何属,坐视物化无枯荣。
写生取神不求似,气味包蓄逾孤清。
微烘淡墨渐无迹,门径异否衡山评。
赵家王孙擅好书,更复画马如江都。
尝从玉堂罢春直,惯写天马随监奴。
马来西宛龙八尺,势或怒惊如鹊立。
似疑初浴荥河波,身上龙纹五花湿。
王孙写骏不写形,运思已入天机精。
都将临池古书法,落笔一扫千人惊。
今逢此图乃八疋,老我见之惟叹息。
人间驽骀漫纷纭,天上龙纹谁购得。
忆昨八骏登瑶池,昆崙万里天西陲。
风行电迈景恍惚,翠蕤不动天王旗。
古来八骏虽已矣,房星在天还不死。
雄姿伏枥世岂无,胡乃惟称穆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