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山人抱藜杖,三度访我于三隅。
端然入座更谁顾,谈辩衮衮如流珠。
灵丹尝凝日月鼎,至宝自产乾坤炉。
要行撇起不可逐,安得双舄为飞凫。
昌黎山人抱藜杖,三度访我于三隅。
端然入座更谁顾,谈辩衮衮如流珠。
灵丹尝凝日月鼎,至宝自产乾坤炉。
要行撇起不可逐,安得双舄为飞凫。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昌黎的山人与诗中的“我”相识交往的情景。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深厚的友情和对知识、智慧的尊重。
“抱藜杖,三度访我于三隅。”这里的“藜杖”是一种长条形的竹杖,用以支撑老人步行之需,象征着山人的清高与不屈。山人三次寻访诗人,可见其诚意和对诗人的重视。
“端然入座更谁顾,谈辩衮衮如流珠。”山人到来后,他的气质是那么庄重安详,即便是在交谈中也显得从容不迫。"谈辩衮衮如流珠"则形象地描绘了他们之间高水平、内容丰富的对话,宛如珍珠般滴落,每一句话都弥足珍贵。
“灵丹尝凝日月鼎,至宝自产乾坤炉。”这里借用道家修炼之术来比喻山人与诗人的交流,如同在天地之间煅烧出至宝无上的灵丹。这种修辞手法强调了他们精神世界的高度契合和对彼此智慧的极高评价。
“要行撇起不可逐,安得双舄为飞凫。”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面对山人的离开时的心情。他不忍心看到这位朋友远去,但又无力阻挡,只能希望有一双翅膀,如同古代传说中的神鸟“凫”,能够陪伴山人一起飞翔。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两位士人之间超越世俗的深厚情谊,以及他们对知识交流的热衷。